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栏目介绍
收录情况
期刊荣誉
期刊订阅
文章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文章
过刊浏览
虚拟专辑
作者服务
投稿须知
投稿模板
下载中心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英文网站
最新刊期
2023
年
第
42
卷
8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基于UHPLC-Q-TOF MS结合分子网络技术快速分析荷叶中生物碱类成分
郭忠会,覃春萍,梁洁,李耀华,陈奎奎,肖红斌
2023, 42(8): 893-906. DOI: 10.19969/j.fxcsxb.23040607
摘要: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 MS)和分子网络整合技术,快速分析和鉴定了荷叶中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 × 2.1 mm,1.8 μm),以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质谱数据信息。将经格式转换后的荷叶提取物二级质谱数据上传至全球天然产物社会分子网络(GNPS)平台计算分析,借助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可视化分子网络,获得了单苄基异喹啉类、双苄基异喹啉类和阿朴啡类生物碱类型的粒子簇。根据对照品、色谱保留时间、特征碎片离子、MS/MS裂解规律和文献报道等信息,从荷叶中共鉴定和推测57种生物碱类成分,包括27个单苄基异喹啉类、2个双苄基异喹啉类、25个阿朴啡类和3个其他类生物碱,其中19个成分为潜在新化合物,30个成分在荷叶中首次报道。该方法快速、准确,可为荷叶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为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定性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荷叶;UHPLC-Q-TOF MS;分子网络;生物碱
578
|
3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174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基于UHPLC-QTRAP-MS/MS的淫羊藿中多元活性成分动态累积的分析与评价
薛佳,陈海杰,周永逸,石婧婧,邹立思,袁嘉欢,蔡芷辰,吴楠,陈翠花,刘训红,杨薇,程建明
2023, 42(8): 907-919. DOI: 10.19969/j.fxcsxb.23040101
摘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UHPLC-QTRAP-MS/MS)同时测定淫羊藿中黄酮类、生物碱类、酚酸类、氨基酸类及核苷类共50种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对其多元活性成分的动态累积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Agilent ZORBAX Extend-C
18
(2.1 mm × 100 mm,1.8 μm)色谱柱,以水(含0.2%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分离,流速0.3 mL/min,柱温40 ℃。质谱配备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测定;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优化样品制备条件,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对不同采收期淫羊藿样品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50种目标成分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2
≥ 0.999 0),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5% ~ 107%,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0%。淫羊藿中多元活性成分累积量在7月中旬出现峰值,不同类别成分累积规律具有一定差异性。6月下旬至7月下旬所采收的淫羊藿药材综合质量较好,与当地传统采收期基本吻合。该研究所构建的方法准确、可靠,可为探究淫羊藿中多元活性成分动态累积规律及确定适宜采收期提供依据,同时也箭叶淫羊藿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和整体控制提供方法参考。
关键词:淫羊藿;多元活性成分;动态累积;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UHPLC-QTRAP-MS/MS);灰色关联度分析(GRA)
296
|
1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308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藏药五脉绿绒蒿提取过程的在线近红外光谱质量控制研究
龙若兰,冯丹,罗西,孙菁
2023, 42(8): 920-929. DOI: 10.19969/j.fxcsxb.23050906
摘要: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和自建的在线检测系统,实现了藏药五脉绿绒蒿提取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在线近红外光谱监测和提取终点的判定。以403个样品为建模集,分别获得了主成分回归(PCR)、偏最小二乘(PLS)、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算法下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建模区间,以残差预测偏差(RPD)值为指标选择最佳建模方法。以62个样品为外部验证集,考察模型应用于总黄酮含量实时监测的可行性。此外,还探讨了利用模型预测值进行相对浓度变化率(RCCR)分析直接判定提取终点的可行性,并比较了标准偏差绝对距离法(ADSD)和移动窗口标准偏差法(MBSD)对提取终点判定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预处理方法为Constant+一阶导数+SG平滑、建模区间5 300 ~ 9 000 cm
-1
条件下所建的总黄酮含量的PLS模型效果最好,其校正集和验证集的误差均方根均小于0.14、相关系数均大于0.97,RPD值为4.68。所建PLS模型对未知样品的平均预测率为79%,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大于0.98,表明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外部验证集中RCCR法判定的预测提取终点和ADSD法判定的提取终点均与实际提取终点一致。所建模型性能较好,通过对未知样品进行准确快速的定量分析,实现了五脉绿绒蒿提取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实时监测,同时,以RCCR和ADSD作为提取终点的判定方法较为准确,可为藏药材提取过程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技术;质量控制;在线检测;五脉绿绒蒿;总黄酮
379
|
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174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金钱草不同部位多元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周永逸,薛佳,陈海杰,张月婵,吴楠,袁嘉欢,石婧婧,邹立思,刘训红,杨薇,程建明
2023, 42(8): 930-942. DOI: 10.19969/j.fxcsxb.23040102
摘要: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HPLC-Triple Quad-MS/MS)建立了同时测定金钱草中黄酮类、有机酸类、核苷酸类及氨基酸类等多元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金钱草不同部位(茎、叶、花及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Agilent Extend-C
18
(2.1 mm × 100 mm,1.8 μm)色谱柱,以0.1%甲酸(A)和甲醇(B)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0 mL/min,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根据40种目标成分的含量,采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对金钱草不同部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0种成分的色谱峰分离度良好,在相应的质量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
2
)均不低于0.999 2,检出限(LOD)为0.21 ~ 19.76 ng/mL,定量下限(LOQ)为0.71 ~ 65.88 ng/m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1% ~ 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2.9%。金钱草不同部位中40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显著,其中花、叶的综合质量较好。该研究建立的评价体系准确、可靠,可用于金钱草药材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为金钱草药材的合理采收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金钱草;不同部位;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HPLC-Triple Quad-MS/MS);多元化学成分;多元统计分析
285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308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川麦冬原位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杨向春,陈丽芳,王浩伟,臧恒昌,郭学平,聂磊
2023, 42(8): 943-951. DOI: 10.19969/j.fxcsxb.23050606
摘要:原药材检测费时费力一直是川麦冬质量分析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川麦冬原药材的质量分析,以漫反射模式对麦冬颗粒进行无损原位检测后,采用光谱预处理方法减少因粒径造成的干扰,通过变量筛选方法提取有效信息,最终建立了快速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水分、浸出物和总皂苷含量模型的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165 5%、0.401 9%、0.078 4%,验证集决定系数(R
v
a
l
2
)分别为0.965 1、0.696 5、0.803 6,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4.50、2.68、2.22,3个质量指标的RPD均大于2,说明模型性能较好,能够满足川麦冬质量分析的要求。该法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采集川麦冬颗粒的原位光谱,避免了粉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川麦冬无损、绿色、快速的含量分析,为川麦冬的质量分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川麦冬;近红外光谱;质量分析;原位检测;水分;浸出物;总皂苷
249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96248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基于味觉信息和化学成分的“谱味”关系挖掘白术苦味物质基础
魏子路,阿丽娅·阿卜杜热依木,孙秀岩,赵爽,解军波,赖长江生,张彦青
2023, 42(8): 952-959. DOI: 10.19969/j.fxcsxb.23032302
摘要:基于味觉信息和化学成分的“谱味”相关性高效挖掘白术苦味的物质基础。采用电子舌技术测定34批次不同产地白术的苦味量化值,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白术的总黄酮、总聚炔、总内酯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白术中4种成分(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苍术酮)含量,将白术的苦味值与其4种成分及总黄酮、总聚炔、总内酯含量进行双变量“谱味”相关性分析。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筛选出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 3个化合物与苦味受体TAS2Rs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白术中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的含量与苦味响应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1),白术的总内酯含量与苦味响应值呈正相关(p < 0.05),白术的总聚炔含量与苦味响应值呈负相关(p < 0.05),苍术酮和总黄酮的含量与苦味响应值无显著相关关系。经AutoDock Vina软件模拟分析验证,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与AlphaFold2软件构建的TAS2Rs苦味受体结合较好,以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和白术内酯Ⅲ为主的白术内酯类成分为白术“苦味”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苦味;白术;“谱味”关系;白术内酯;电子舌
212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8516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基于UHPLC-QTOF MS的黄芩汤化学成分和大鼠入血成分分析
孙卓然,贾丹,陈啸飞,柴逸峰
2023, 42(8): 960-967. DOI: 10.19969/j.fxcsxb.23052301
摘要: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 MS)联用鉴定黄芩汤化学成分及大鼠灌胃给药后入血成分的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XBridge BEH C
18
色谱柱(2.1 mm × 100 mm,2.5 μm),以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使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采集碎片信息。依据质谱裂解规律,结合对照品、文库比对分析,初步鉴定了黄芩汤中68种化学成分和35种入血成分,并讨论了黄芩素、黄芩苷、芍药苷、甘草苷等的治疗潜力。该方法高效、稳定、灵敏,可为黄芩汤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也可用于其他复方的成分分析,有助于提升传统中药中小分子药物发现的效率。
关键词:黄芩汤;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 MS);化学成分;体内暴露组分
264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14895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基于双波长等基线差示融合图谱的中药黄芩“质-量”双标质量分析方法研究
张强,罗曦,李天娇,王帅,包永睿,关欣,孟宪生
2023, 42(8): 968-975. DOI: 10.19969/j.fxcsxb.23051402
摘要:建立了以对照药材为基准物质的定性和不依赖多种对照品定量的黄芩药材“质-量”双标控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以对照药材为基准物质建立了黄芩特征图谱,通过鉴定特征峰的化学成分,共确定了11个共有特征峰,通过质谱鉴定出黄岑药材的8个成分,经对照品比对,指认出共有特征峰中的4个化学成分,分别为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以及汉黄芩素。通过对照药材和供试药材特征峰的相似度,可明确药材真伪,即“质”,结果显示各批次供试药材与黄芩对照药材的相似度均大于0.990;对内标成分“黄芩苷”进行准确定量,以内标成分计算不同批次供试品中各特征峰的相对含量,取“平均数-标准差”作为特征峰化学成分相对于内标物质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下限,依据特征峰相对含量下限明确黄芩药材优劣,即“量”。该方法不依赖多种对照品,能清晰、快速地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可为黄芩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芩;对照药材;质量控制;特征图谱;黄芩苷;双波长等基线差示融合
365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887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的不同产地西洋参挥发性成分分析
王燕,范佳丽,张敏敏,纪文华,王晓,李丽丽
2023, 42(8): 976-983. DOI: 10.19969/j.fxcsxb.23051001
摘要: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加拿大、美国、中国山东、辽宁、吉林5个产地的西洋参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从不同产地的西洋参样品中共鉴定出5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13个)、醇类(13个)、酮类(10个)、酯类(7个)、萜类(3个)、吡嗪类(3个)、其他类(4个)。GC-IMS指纹图谱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得分图显示不同产地西洋参的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通过VIP值 > 1和含量比值 > 2筛选出23种差异挥发性成分。加拿大产2,5-二甲基吡嗪、α-蒎烯、丁酸乙酯、丙酸乙酯等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产区;美国产2-甲基-2-戊烯醛、2-庚酮、2-庚烯醛、2-辛烯醛等成分的含量较高;中国产芳樟醇等成分的含量较高。基于GC-IMS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可对不同产地的西洋参进行有效区分,为西洋参产地鉴别、溯源和品质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西洋参;产地
221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14826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元胡止痛口服液药材、中间体及制剂的定量指纹图谱方法研究
颉佳乐,兰婧,曹智铭,关建丽,王毅,龚行楚
2023, 42(8): 984-991. DOI: 10.19969/j.fxcsxb.23030303
摘要:建立了适用于元胡止痛口服液原料药材、中间体及制剂中若干生物碱类成分的定量指纹图谱方法。采用DIKMA Diamonsil Plus C
18
-A色谱柱(4.6 mm × 250 mm,5 μm),以0.04%乙酸铵溶液(冰醋酸调至pH 4.0,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280 nm下进行检测。指纹图谱中含共有峰7个,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0%。对延胡索乙素、去氢延胡索甲素进行定量分析,其分别在6.15 ~ 123 µg/mL和10.15 ~ 203 µ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
2
) > 0.999,进样精密度、方法重复性的RSD均小于5.0%,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延胡索乙素、去氢延胡索甲素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9.6% ~ 107%,RSD小于3.0%。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稳定、准确、可靠,能够对药材、中间体及制剂中的中等极性成分进行检测,可用于考察工业生产中元胡成分的量值传递情况,从而为改进元胡止痛口服液制药过程控制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定量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元胡止痛口服液;延胡索乙素;去氢延胡索甲素
269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308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基于UPLC-UV-Q-TOF MS的僵蚕嘌呤(核苷)类成分多指标定量指纹图谱研究
邵尤欣,尚强,郑文林,李东,郭伦,胡坪,章弘扬
2023, 42(8): 992-999. DOI: 10.19969/j.fxcsxb.23051705
摘要:嘌呤(核苷)是机体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主要遗传物质,但目前缺乏对僵蚕中该类成分的整体定量研究。该文采用ACE Excel 2 AQ水性柱(2.1 mm × 150 mm,2 µm)进行分离,以10 mmol/L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分别优化了样品提取与色谱条件,建立了中药僵蚕中嘌呤(核苷)类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UPLC-UV)指纹图谱方法。利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 MS)对9个特征峰物质进行二级鉴定,并对其质谱裂解规律进行总结。其中,2′-甲氧基-鸟苷单磷酸、6-(β-羟基乙基氨基)-嘌呤、2′-甲氧基-腺苷单磷酸和N6-(2-羟乙基)-腺苷首次从僵蚕中鉴定。基于该方法,对其中的鸟嘌呤、尿苷、腺嘌呤、鸟苷、6-(β-羟基乙基氨基)-嘌呤、腺苷、N6-(2-羟乙基)-腺苷7个成分进行绝对定量测定。2′-甲氧基-鸟苷单磷酸和2′-甲氧基-腺苷单磷酸因缺乏对照品,采用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成分的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耐用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大于5.0%,7种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r
2
≥ 0.999 4),检出限(LOD)为0.266 ~ 0.474 μg/mL,定量下限(LOQ)为0.843 ~ 1.58 μg/m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0% ~ 101%,RSD不大于3.4%。采用该方法对13批不同产地僵蚕药材进行分析,发现各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该研究可为僵蚕的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僵蚕;嘌呤(核苷);指纹图谱;多指标定量;UPLC-UV-Q-TOF MS
269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31065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基于HPLC-ICP-MS的海螵蛸中不同砷形态含量及其转移率研究
李康,李丽敏,程益清,周如洁,胡青,毛秀红,季申
2023, 42(8): 1000-1006. DOI: 10.19969/j.fxcsxb.23042806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测定海螵蛸药材中多种砷形态的分析方法,并研究了海螵蛸药材煎煮后砷及砷形态的转移率。样品采用0.02 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溶液超声提取60 min,以Dionex IonPac As7阴离子交换柱为色谱柱,2 mmol/L和100 mmol/L碳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果显示,27批海螵蛸药材中均检出砷甜菜碱(As B)和砷胆碱(As C),其中26批检出二甲基砷(DMA),10批检出一甲基砷(MMA),1批检出微量亚砷酸(As Ⅲ),并发现3个未知砷形态;海螵蛸药材水煎煮后砷及砷形态的平均转移率均大于50%,且存在个体差异。该方法准确度高,专属性好,明确了海螵蛸药材中砷形态的分布规律,并揭示了海螵蛸药材在煎煮过程中砷及砷形态的转移规律,可为海螵蛸药材的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关键词:海螵蛸;砷形态;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含量测定;转移率
195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14898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基于UPLC-Q-TOF MS技术的陈皮陈化年份鉴别方法研究
周熙,罗辉泰,黄锦沛,陈怡珊,李乐,赖晓娜,黄芳,吴惠勤
2023, 42(8): 1007-1011. DOI: 10.19969/j.fxcsxb.23052003
摘要:建立了一种陈皮陈化年份的鉴定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对陈皮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研究了不同陈化年份陈皮样品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发现了6个同分异构体在陈皮陈化过程中的相互转化规律。结果表明,6个分子式为C
20
H
22
O
7
的五甲氧基黄烷酮同分异构体中,前3个化合物含量随年份的增加而降低,后3个化合物含量随年份的增加而升高,其比值与陈化年份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利用该6个特征性成分的转化因子(S),建立了陈皮陈化年份计算模型,相关系数(r
2
)为0.90。训练集样品的年份预测误差均不大于2年。盲样测试结果中90.0%样品的年份预测误差不大于2年。该方法准确可靠,为陈皮陈化年份的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陈皮;陈化年份;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转化因子
345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9625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综述
中药丸剂生产过程控制及质量表征技术研究进展
吴思俊,张晓阳,郭抒博,周桂芳,陈伟,李文龙
2023, 42(8): 1012-1025. DOI: 10.19969/j.fxcsxb.23042402
摘要:自古以来,丸剂在中药剂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药丸剂的制备工艺简洁、疗效确切,在已上市的中药制剂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为提升中药丸剂的整体质量,除需要对原辅料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之外,对丸剂制备工艺进行监测、优化,以及对最终剂型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表征是产品质量提升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运用现代分析技术。该文通过对中药丸剂质量表征及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图像分析技术、生物传感技术、光谱及其成像技术、指纹图谱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的应用场景、应用潜力及优缺点。另外,由于这些分析技术目前在中药丸剂生产中的普及程度较低并且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性,该文对其在未来应用中的改进和联用方式,以及中药丸剂质量提升策略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药丸剂质量表征以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丸剂;过程控制;质量表征;质量提升;图像分析技术;生物传感技术;光谱成像技术;指纹图谱技术
414
|
1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174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快速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李海洋,桂新景,侯富国,岳佑凇,姚静,施钧瀚,李学林,李振国,王青晓,王海波,刘瑞新
2023, 42(8): 1026-1038. DOI: 10.19969/j.fxcsxb.23051006
摘要: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其质量问题关乎临床用药的疗效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作为中药产业的重要支柱,其质量问题尤为重要。尽管国家在监管政策层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应对其造假、掺伪现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整体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为保障中药质量安全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产物,快速检测技术是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剂,中药领域也不例外。因此,该文对现阶段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常用的快速鉴定技术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现有的快速鉴定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适用性和时效性,初步总结了快速检测技术的若干共性特点及实现策略,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设想,以为中药快速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材;中药饮片;快速鉴定;真伪鉴定
438
|
1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585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暴露评估在中药危害物质限量标准中的方法、应用及展望
马宁,陈思越,王玉明,舒乐新,许妍妍,李遇伯
2023, 42(8): 1039-1046. DOI: 10.19969/j.fxcsxb.23040603
摘要: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基石。然而,其内外源性危害物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中药的质量和药效,更可能给人们的用药安全带来隐患,阻碍中医药(TCM)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探究确保中药质量与安全性的有效方法对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暴露评估作为一种定性定量评估危害因子的方法,近年来已逐渐用于制定合理的中药危害物限量标准。为此,该文重点综述了暴露评估用于中药危害物评估的各种方法及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并针对我国中药危害物暴露评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提供适合于我国中药的暴露评估模型,并为我国制定与修改中药危害物限量标准和相关安全检测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中药;危害物;暴露评估;限量标准
232
|
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9957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中药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王镐,秦晓雅,周恒,冯睿,王少敏,黄晓静,胡青,季申
2023, 42(8): 1047-1055. DOI: 10.19969/j.fxcsxb.23051203
摘要:真菌毒素污染是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的主要方面之一,其污染的广泛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品质与安全。随着中药全产业链中真菌毒素安全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场快速检测需求不断增加,快速检测技术在真菌毒素分析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并逐渐成为大型仪器分析技术的有益补充。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快速检测技术在中药真菌毒素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聚焦于应用较为广泛的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以及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快速检测技术,并介绍了新型纳米材料在相关技术中发挥的功能性作用。通过系统比较不同快速检测技术的优缺点、适用场景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中药中真菌毒素快检方法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免疫分析;生物传感器;纳米材料
351
|
4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9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炮制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朱雨洁,郭溶,高珣,沈金阳,李伟东,禹志领,蔡宝昌,秦昆明
2023, 42(8): 1056-1063. DOI: 10.19969/j.fxcsxb.23032201
摘要:中药炮制是依据中医学理论基础、辨证用药的基本要求、药物自身特性而采取的制药工艺。中药炮制化学研究旨在阐明中药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规律,从而为阐明中药炮制机理奠定基础。当前以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炮制化学研究,为揭示中药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提供了有力手段,也为确保中药饮片质量安全和可控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该文对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炮制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现代分析技术;中药炮制;成分变化
391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9957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经典名方质量标志物的选择方法研究进展及相关思考
汤瑜晨,王龙,郭栩廷,周孙俊,陈伟,李文龙
2023, 42(8): 1064-1071. DOI: 10.19969/j.fxcsxb.23042002
摘要:经典名方是中医临床长期实践的产物,着力开发经典名方既是对中医药文化的守正创新,也是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方针支持和鼓励经典名方的开发。然而,经典名方的质量标志物选择方法尚不完善,给中医临床的合理用药带来挑战。该文对经典名方的质量标志物选择方法进行综述,从原料药、组方配伍原则、制剂工艺和成分转化、现代药理药效等角度进行阐述,就其过程进行数据挖掘。最后对经典名方质量标志物的选择方法展开讨论,以期为后续经典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研究思路。
关键词:经典名方;质量标志物;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217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9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肠道菌群孵育技术及其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崔晓静,张辉,刘月涛,秦雪梅
2023, 42(8): 1072-1078. DOI: 10.19969/j.fxcsxb.23042102
摘要: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隐形器官成为研究机体代谢和疾病治疗的新热点,在中药分析中也受到广泛关注。中药口服后部分原型成分经肠道菌群转化为药效更强的物质,肠道菌群被认为是解释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中药成分在体内仍能发挥强大药理作用的关键突破口。该文总结了传统的肠道菌群孵育技术与新兴的类肠道模型,并对肠道菌群孵育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其中传统肠道菌群孵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分析与成分的生物转化领域,但后者的应用研究较少。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中药分析提供了新的方向,或可进一步挖掘菌群与中药作用的新机制。该技术与中医药研究的结合有益于指导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推动中药新药研发等,对提升中医药国际认可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肠道菌群孵育技术;类肠道模型;中药分析;生物转化;应用
385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9625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太赫兹技术融合人工智能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和展望
蒲俊伶,陶益
2023, 42(8): 1079-1084. DOI: 10.19969/j.fxcsxb.23050905
摘要: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的质量控制对于确保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传统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费时费力,需要对样品进行复杂的前处理。太赫兹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非接触、非破坏等优点,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能够实现对中药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该文首先介绍了太赫兹技术的原理、太赫兹光谱预处理方法、特征数据提取方法、人工智能算法建模以及模型的评估与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太赫兹技术在中药鉴别、含量测定和制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太赫兹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中药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太赫兹技术;中药;人工智能;过程分析技术;制药工业
339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8237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4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