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栏目介绍
收录情况
期刊荣誉
期刊订阅
文章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文章
过刊浏览
虚拟专辑
作者服务
投稿须知
投稿模板
下载中心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英文网站
最新刊期
2022
年
第
41
卷
8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新型类过氧化物纳米酶NC@MIL-100(Fe)的制备及其对生物硫醇的测定
王佩瑶,张凌怡,张维冰
2022, 41(8): 1121-1129. DOI: 10.19969/j.fxcsxb.22021901
摘要:该文利用针状焦(NC)与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MIL-100(Fe)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新型纳米酶NC@MIL-100(Fe),并将其应用于生物硫醇的分析。新材料不仅可充分利用针状焦固有的类酶活性,其片层结构也能够有效改善MIL-100(Fe)的团聚现象,提高材料的整体催化效果。与单独使用针状焦和MIL-100(Fe)作为纳米酶相比,NC@MIL-100(Fe)对底物的亲和力更强,催化反应速度更快,表现出良好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和H
2
O
2
为底物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得到的米氏常数(K
m
)分别为0.27 mmol/L和0.43 mmol/L,比辣根过氧化物酶小1.61倍和8.6倍。将该材料用于生物硫醇的分析,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检测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 ~ 70 μmol/L、1 ~ 80 μmol/L,检出限分别为0.33 μmol/L和0.22 μmol/L。该法具有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且选择性良好的特点,用于人血清中生物硫醇浓度的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纳米酶;针状焦;MIL-100(Fe);谷胱甘肽;半胱氨酸
4
|
5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50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典型石化区大气颗粒物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特征和暴露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琪琪,曾源,樊芸,陈社军,麦碧娴
2022, 41(8): 1130-1137. DOI: 10.19969/j.fxcsxb.22032402
摘要: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重要的塑化剂,也是石化行业排放的潜在污染物。然而,目前关于石化企业PAEs的污染研究很少,限制了对其潜在风险的认识。该研究对海南(HNPB)和广东(GDPB)两个典型石化基地周边大气颗粒物中的PAE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NPB的PAEs污染程度高于GDPB,但两者均普遍低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污染水平;PAEs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石化企业和港口周边,主要企业的PAEs年排放量为0.48~191 kg,排放量与企业类型密切相关;两个石化基地周边人群经呼吸途径暴露于PAEs的风险均远低于风险阈值;用途和理化性质相似以及在工业品中共存是大气颗粒物中PAEs单体之间呈现良好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是影响大气PAEs浓度的重要气象因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石化企业周边大气污染状况和潜在风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石化基地;大气总悬浮颗粒物;邻苯二甲酸酯;排放量估算;健康风险评估
7
|
6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51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快速定量分析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
白国玉,戴莹萍,祝赵静韬,李开伦,姜文佳,徐冬月,傅青,金郁
2022, 41(8): 1138-1145. DOI: 10.19969/j.fxcsxb.21123002
摘要: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对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进行快速定量分析。通过优化后的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条件得到目标生物碱,利用优化后的SFC方法在6 min内完成目标生物碱的分析,并实现了吴茱萸碱与吴茱萸次碱的基线分离。验证结果表明,SFC方法的线性较好,相关系数(r
2
)均为0.999 8,精密度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0.50%,回收率为102%~109%。吴茱萸碱的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1.00、3.33 μg/mL,吴茱萸次碱的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95、3.17 μg/mL。应用该方法检测4个产地的10个吴茱萸样品,目标生物碱的总含量依次为2.95% (广东,1)、0.51% (广东,2)、1.27% (贵州,3)、1.00% (湖南,4)、0.93% (湖南,5)、1.81% (江西,6)、0.73% (江西,7)、0.58% (江西,8)、0.41% (江西,9)和0.36% (江西,10)。尽管含量均符合药典要求,但产地差异显著,且同一产地的药材质量也明显不同。此外,将该方法与2020版中国药典方法进行了比较。两种方法的定量结果相似,但SFC的分析时间明显少于药典方法。研究结果表明SFC在中药活性成分定量方面具有潜力。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色谱;超临界流体萃取;定量;吴茱萸;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
6
|
6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49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基于酸性离子液体的原位泡腾辅助微萃取法测定饮料与糖果中的亮蓝和赤藓红
王庆,邱彬,何艳,王玲娟,张辉,杨二玲,张晓元
2022, 41(8): 1146-1152. DOI: 10.19969/j.fxcsxb.22021102
摘要:利用酸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C
4
MIM][HSO
4
])的阴离子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气泡促进萃取过程。在萃取的同时,[C
4
MIM][HSO
4
]的阳离子和六氟磷酸铵(NH
4
PF
6
)原位反应形成疏水性的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
4
MIM][PF
6
]),从而与水相分离,通过离心收集萃取相,建立了一种基于酸性离子液体的原位泡腾辅助微萃取饮料与糖果样品中亮蓝和赤藓红的方法。考察了酸性离子液体、碳酸氢钠和盐用量对2种色素萃取效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条件为酸性离子液体用量400 mg,碳酸氢钠用量0.4 g,盐用量1.5 g。采用最优条件,目标物亮蓝与赤藓红的质量浓度在0.005 ~ 5 µ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不小于0.993 3,检出限(LOD)和定量下限(LOQ)分别为0.002 ~ 0.005 µg/mL和0.007 ~ 0.017 µg/mL,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2% ~ 8.7%。在0.05、0.5 μg/mL 2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92.2% ~ 107%。所建方法成功用于饮料和糖果样品中2种目标色素的检测。该方法环保、简单且准确,可用于饮料和糖果样品中亮蓝与赤藓红的测定。  
关键词:离子液体;泡腾辅助微萃取;合成色素;饮料;糖果
4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52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法同时测定桑寄生中多元活性成分
吴楠,袁嘉欢,王文辛,刘训红,黎理,殷圣鑫,陈海杰,薛佳,周永逸,杨薇
2022, 41(8): 1153-1162. DOI: 10.19969/j.fxcsxb.22032604
摘要:建立了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FLC-QTRAP-MS/MS)同时测定桑寄生中黄酮类、有机酸类、核苷类和氨基酸类共33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不同寄主的桑寄生茎枝和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供试品制备条件;采用XBridge
®
C
18
(4.6 mm × 100 mm,3.5 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0.1%甲酸水-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甲醇体积分数70%,液料比(mL∶g)31∶1,提取时间32 min。33种目标成分在相应质量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不低于0.999 0;检出限(LOD)和定量下限(LOQ)分别为0.13 ~ 66.85 ng/mL和0.42 ~ 222.83 ng/m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0% ~ 10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4.0%。所构建的方法准确、稳定,可为桑寄生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和全面控制提供新的方法参考,也为桑寄生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桑寄生;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Box-Behnken响应面法;活性成分
5
|
5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50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一种新型一氧化氮比率型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应用
张梦田,吴丽,杜江燕
2022, 41(8): 1163-1169. DOI: 10.19969/j.fxcsxb.22032806
摘要:该文以邻苯二胺修饰的[c][1, 2, 5]噻二唑-5, 6-二胺作为一氧化氮(NO)识别基团和电子受体,芴衍生物作为荧光基团和电子供体,合成了一种新型检测NO的近红外荧光探针。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探针分子的光谱学性质及检测NO的可行性。该探针与NO反应后生成苯并三氮唑结构,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效应加强,在近红外区的荧光明显增强。相较于传统的增强型或猝灭型NO荧光探针,该文制备的荧光探针通过比率计量荧光检测信号,实现了背景荧光低、抗干扰能力强的NO近红外荧光检测。该荧光探针受外界干扰小,且不与其他活性氧、活性氮反应,能够对不同浓度的NO产生快速、灵敏的荧光响应,对NO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10 μmol/L,检出限为28.88 nmol/L。选择性实验表明,该探针对NO的响应具有专一性和抗干扰性。该文制备的比率型荧光探针能实现NO近红外荧光分析和检测,具有背景荧光低、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可用于生物样品中NO的检测。  
关键词:一氧化氮(NO);荧光探针;比率型;荧光检测;有机小分子探针
7
|
5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49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的荧光测定,发现加入ClO
-
后,探针溶液的荧光显著增强,在365 nm紫外灯下由暗棕色迅速转变为明亮的橙黄色,可能是配体L1中的肟作为反应位点被ClO
-
氧化为羧酸,抑制了非辐射衰变过程从而使探针发射出强荧光。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探针[Ir(bzq)
2
(L1)](PF
6
)的荧光强度与ClO
-
浓度在0.1 ~ 210 µ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08 nmol/L。荧光探针对ClO
-
的选择性较好,其它可能的共存离子不干扰测定。采用该方法测定了当地河水中的次氯酸盐,加标回收率为92.4% ~ 103%,结果令人满意,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中ClO
-
的测定。","issue":"8","siteId":170,"isCollected":false,"keywordExt":"","keyword":"荧光探针;铱配合物;次氯酸盐;合成;应用","publicationName":"分析测试学报","publishDate":"2023-01-04","ppubDate":"2022-08-15","oa":0,"part":"研究报告","graphicAbstract":1,"referenceStatus":1,"coverId":37288421,"pictureUrl":"https://founder-journal-product.oss-cn-zhangjiakou.aliyuncs.com/project/d89840df1def4099b8cf92d811740659/1d19052c0a064d1282bc37110603f3ae/product/9839238b-2671-4d51-97b7-ca947e037937/section/15035/XmlProcess/alternativeImage/7.jpg?OSSAccessKeyId=LTAI4FsTM3biHeuQwW34tPYi&Signature=8B1M5bsVddhqqrq7Ey4yRLyzWHY%3D&response-content-type=image%2Fjpeg","showImg":0,"showAuthor":1,"docsource":"平台生产","vasDocsource":null,"notdsjcj":true,"dsjcj":false,"showDocSource":true,"vasDownloadLink":"","vasDocLink":"","volume":"41","type":"article","coverArticle":0,"analysisStatus":null,"sequence":null,"enhance":0,"elocationId":null,"wechatRelation":0,"pageOrElocationId":"1170-1177.","yearAndVolumeAndIssueStr":"2022, 41(8): 1170-1177. DOI: 10.19969/j.fxcsxb.22022603","formatType":"","version":"","firstStatus":0,"articleType":null,"cstr":null,"detailUrl":"/zh/article/doi/10.19969/j.fxcsxb.22022603/","referenceCount":0,"downloads":5,"articleScore":0,"score":0,"rateEnable":false})'>新型“开式”环金属铱配合物次氯酸盐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王婷婷,任美娟,吴芳辉,叶明富,叶晶晶,查习文
2022, 41(8): 1170-1177. DOI: 10.19969/j.fxcsxb.22022603
摘要: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灵敏的荧光化学探针[Ir(bzq)
2
(L1)](PF
6
)(bzq = 苯并喹啉,L1 = 4'-甲基-2,2'-联吡啶-4-甲醛肟)并进行了详细表征。将该配合物用于对次氯酸盐(ClO
-
)的荧光测定,发现加入ClO
-
后,探针溶液的荧光显著增强,在365 nm紫外灯下由暗棕色迅速转变为明亮的橙黄色,可能是配体L1中的肟作为反应位点被ClO
-
氧化为羧酸,抑制了非辐射衰变过程从而使探针发射出强荧光。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探针[Ir(bzq)
2
(L1)](PF
6
)的荧光强度与ClO
-
浓度在0.1 ~ 210 µ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08 nmol/L。荧光探针对ClO
-
的选择性较好,其它可能的共存离子不干扰测定。采用该方法测定了当地河水中的次氯酸盐,加标回收率为92.4% ~ 103%,结果令人满意,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中ClO
-
的测定。  
关键词:荧光探针;铱配合物;次氯酸盐;合成;应用
5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49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基于UPLC-Q-TOF 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数据自动化解析的不同花期沙枣花成分分析
张佳妮,都青钰,汪兴财,刘嘉楠,马梦晗,马兴玲,赵娟娟,郭晓萌,张阳,于永杰
2022, 41(8): 1178-1184. DOI: 10.19969/j.fxcsxb.22031502
摘要: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课题组发展的化学计量学数据自动化解析方法(AntDAS),对沙枣花初花期、盛花始期、盛花期和盛花末期4个花期中的化合物进行了分析。沙枣花样品经70%甲醇-水超声提取30 min后,离心取上清液进行UPLC-Q-TOF MS分析采集化合物信息,经AntDAS解析后,共鉴定出19个差异性代谢物,其中12个化合物经对照品验证,可确定分别为L-赖氨酸、L-组氨酸、谷氨酰胺、L-蛋氨酸、L-酪氨酸、苯丙氨酸、L-色氨酸、N-甲基-L-脯氨酸、对羟基肉桂酸、水仙苷、反式阿魏酸、苦豆碱。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对不同花期的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均显示同花期的沙枣花样本聚集在一起,不同花期的沙枣花样本显示出明显区分。热图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不同花期沙枣花样本中的化合物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如沙枣花样本中多数氨基酸(如L-色氨酸、L-赖氨酸、L-组氨酸、L-酪氨酸、L-蛋氨酸)在盛花期和盛花末期中的含量高于初花期和盛花始期。该研究可为不同花期沙枣花的品质稳定性评估及后期开发应用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植物中复杂化学成分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沙枣花;AntDAS软件;代谢组学;化学计量学;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成分分析
4
|
5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512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聚甘油脂肪酸酯的结构鉴定
林晓珊,罗辉泰,黄芳,梁梓洋,周熙,梁梓豪,朱志鑫,邓欣,吴惠勤
2022, 41(8): 1185-1192. DOI: 10.19969/j.fxcsxb.22010301
摘要:该文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核磁共振氢谱(
1
H NMR)以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聚甘油脂肪酸酯的结构进行鉴定。样品溶解后进行FT-ICR-MS测定,根据精确分子离子数据,推测出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基本结构以及甘油的聚合度,并采用
1
H NMR进行了验证。将聚甘油脂肪酸酯水解后,对脂肪酸部分进行甲酯化,经正庚烷萃取,由GC-MS测定,分析脂肪酸的组成。综合以上结果最终确定了聚甘油脂肪酸酯的结构。该研究为聚合物的结构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核磁共振(NMR);气相色谱-质谱(GC-MS);聚甘油脂肪酸酯;结构鉴定
5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51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基于UPLC-QTOF MS的鱼类鳃靶器官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
刘英杰,姚明珠,李姗蔚,陈中祥,王鹏,孙言春
2022, 41(8): 1193-1199. DOI: 10.19969/j.fxcsxb.22012301
摘要:针对鱼类鳃靶器官代谢组学研究缺乏准确高效的高通量检测技术的问题,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 MS)的分析方法。以图谱总峰面积、代谢物数目、相对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以及葡萄糖、L-亮氨酸、柠檬酸等6种代表性内源代谢物的响应值为指标,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鳃组织中代谢物提取覆盖率、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加入样品-试剂比(mg∶μL)为1∶16的预冷甲醇-水(4∶1)低温研磨,并在-20 ℃下低温静置30 min后离心提取的方法时,鳃组织样本可获得最佳的提取效果。对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色谱、质谱参数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代谢物的分离效果和信号强度,并利用质量控制(QC)样品进行了方法学考察。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仪器精密度、方法精密度和样品稳定性,6种不同极性代表性代谢物的相对峰面积RSD均小于10%,可以满足鱼类鳃靶器官代谢组学研究的要求。研究结果为鱼类鳃靶器官的代谢组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鱼类;鳃;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4
|
4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48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高灵敏ECL-RET传感器的构建及其用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的研究
孙莹莹,张佳佳,王丹,王蔚,郭胜男
2022, 41(8): 1200-1206. DOI: 10.19969/j.fxcsxb.22021602
摘要: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早期诊断与预后监测中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前列腺癌作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最重要的早期检测指标。该研究以制备的四元Cu-Zn-In-S纳米晶(NCs)作为发光体,金纳米星(AuNSs)作为猝灭探针,利用K
2
S
2
O
8
作为共反应剂,发展了一种基于量子点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免疫传感器(ECL-RET)用于血清中PSA的高灵敏检测。固定在传感器上的NCs表现出极强的初始ECL信号和较低的ECL电位。作为固定基底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s)不仅加速了NCs与S
2
O
8
2
-
之间的反应,获得了较高的ECL信号,而且作为载体可以固定大量的抗体,提高传感器检测PSA的灵敏度。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对组装过程进行跟踪,证实了该传感器组装的可行性。采用电化学发光法研究了传感器对底液中不同浓度PSA的响应,结果显示,随着体系中PSA浓度的增加,电极上结合AuNSs的标记抗体(Ab2-AuNSs)越多,触发的猝灭效果越明显,ECL信号降低越明显。因此,该传感器表现出对PSA较好的分析性能,其线性范围为0.01~150 ng/mL,检出限为0.03 ng/mL。用于血清样品的检测,该传感器的测试结果与常用的化学发光法基本吻合,相对误差仅为-7.2%~6.0%,结果准确度良好,为临床检测PSA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新方法。  
关键词: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四元纳米晶;多壁碳纳米管(MWNTs)
4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48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磁性氧化石墨烯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PVC儿童用品中内分泌干扰物迁移量
曹慧,张慧,杨春,姜侃,王瑾
2022, 41(8): 1207-1213. DOI: 10.19969/j.fxcsxb.22031104
摘要:建立了磁性氧化石墨烯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PVC儿童用品中14种内分泌干扰物迁移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人工模拟汗液和人工模拟唾液浸泡,以磁性氧化石墨烯为分散固相萃取吸附剂,富集迁移液中的内分泌干扰物,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分析,基质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磁性氧化石墨烯用量10 mg,吸附15 min,采用3 mL含1%甲酸的丙酮洗脱15 min,可实现14种内分泌干扰物的富集与净化。14种内分泌干扰物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0 1~0.999 2,检出限为0.1~0.5 µg/L,定量下限为0.3~1.5 µg/L,加标回收率为80.2%~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6.8%。该方法操作简单、分析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PVC儿童用品中内分泌干扰物迁移量的测定。  
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磁性氧化石墨烯;内分泌干扰物;迁移量;PVC儿童用品
4
|
6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49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实验技术与方法
基于可扩展的自表示学习波段选择算法在近红外光谱回归建模中的影响研究
郭拓,梁小娟,马晋芳,袁凯,葛发欢,肖环贤
2022, 41(8): 1214-1220. DOI: 10.19969/j.fxcsxb.22040203
摘要: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扩展的自表示学习(SOP-SRL)波段选择与偏最小二乘(PLS)建模的定量模型分析方法,以安胎丸指标含量阿魏酸、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为研究对象,通过SOP-SRL选取代表性波段,采用PLS建立近红外光谱回归模型,并与相关系数法(CC)、正则化自表示学习算法(RSR)和稀疏子空间聚类法(SSC)3种波段选择算法的建模结果进行对比,以校正决定系数(
R
c
2
)、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V)、预测决定系数(
R
p
2
)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评价标准,对回归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SOP-SRL在3种数据集上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建模波段从全波长的800分别减少到70、67、87;RMSEP分别从0.080 1、6.349 5、0.742 5下降到0.065 3、3.620 8、0.407 3,分别下降了18%、43%、45%;相应的
R
p
2
分别从0.911 9、0.879 4、0.915 8提高到0.938 8、0.952 6、0.970 1,分别提高了3%、8%、6%。结果表明,经SOP-SRL波长选择后模型的预测能力相比于其他几种算法得到显著提升,基于SOP-SRL的PLS模型可以实现安胎丸指标含量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波段选择;可扩展的自表示学习方法(SOP-SRL);偏最小二乘法(PLS);指标含量测定
4
|
6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53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内标前置法测定茶叶中37种农药残留
黄微,马玉凤,孟怡璠,李崇勇,李春梅,李婷,王俣心,丁伟
2022, 41(8): 1221-1228. DOI: 10.19969/j.fxcsxb.22031607
摘要:采用QuEChERS前处理技术,结合内标前置法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茶叶中37种农药残留的方法,待测农药包括14种有机磷类、10种有机氯类、8种拟除虫菊酯类和5种有机杂环类。比较了提取溶剂、加水量、内标放置方式对37种农药提取效果的影响,考察了不同类型茶叶的基质效应,确定最优的实验条件为:茶叶样品加入内标后,加水浸泡,经乙腈超声提取,QuEChERS法净化,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进行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内标前置法比内标后置法的回收率高,绿茶、红茶、白茶、黑茶基质均以基质增强效应为主。在优化实验条件下,37种农药在相应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
2
)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LOD)为0.2~15.7 μg/kg,定量下限(LOQ)为0.7~52.2 μg/kg。37种农药在LOQ、2LOQ和10LOQ 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0.2%~12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11%。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高效、成本较低,适用于茶叶中农药多残留的日常检测。  
关键词:气相色谱-串联质谱;QuEChERS;内标前置;茶叶;农药残留
9
|
6
|
3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53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基于迭代缩减窗口自助软收缩算法的近红外光谱变量选择方法研究
徐啟蕾,郭鲁钰,杜康,单宝明,张方坤
2022, 41(8): 1229-1234. DOI: 10.19969/j.fxcsxb.22022404
摘要:该文针对近红外光谱因冗余变量导致的标定模型预测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迭代缩减窗口自助软收缩(ISWBOSS)算法。该方法使用窗口对变量进行划分,随机抽取窗口并利用其中的变量建立子模型,计算窗口内变量回归系数的归一化并作为权重继续进行加权采样,从而逐步实现变量空间的软收缩。同时在迭代过程中不断缩减窗口大小对特征变量进行精确搜索。通过在玉米数据集上进行验证,并与全谱法、遗传算法、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和自助软收缩法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模型对比,结果表明,新方法不论在准确性还是稳定性上都具有显著优势。以玉米蛋白质含量预测为例,与自助软收缩算法相比,ISWBOSS的预测均方根误差从0.041 8降至0.010 3,且达到最优模型所需的迭代次数更少,运算效率更高。该方法对提高近红外光谱标定模型的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变量选择;迭代收缩窗口;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模型标定
5
|
5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48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药用狗牙花中6种生物碱
樊轻亚,白泽方,汪学猛,王万好
2022, 41(8): 1235-1241. DOI: 10.19969/j.fxcsxb.22041303
摘要: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技术(dSPE)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狗牙花中6种生物碱的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分散固相萃取各因素对狗牙花中6种生物碱萃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萃取条件为:以1%氨水甲醇为提取溶剂,固液比(g∶mL)为1∶20,200 mg PSA + 200 mg NH
2
为混合吸附剂。样品经分散固相萃取后,以乙腈-0.1%甲酸铵为流动相进行UPLC-MS/MS分析。6种生物碱在1~1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83 7,检出限为0.05~0.10 mg/L,定量下限为0.15~0.35 mg/L;在3个加标水平(1、10、50 mg/L)下的回收率为93.2%~98.1%,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2.9%。采用该方法对6个产地的狗牙花进行检测,6种生物碱的含量为0.07~0.86 mg/g,加标回收率为 91.5%~98.6%,RSD为1.1%~2.9%。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操作快速简单,可满足狗牙花中生物碱的检测要求。  
关键词:狗牙花;生物碱;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5
|
5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53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砜吡草唑残留量
荣杰峰,张志勇,张松艳,钟坚海,翁城武,乐有东,佘紫文
2022, 41(8): 1242-1246. DOI: 10.19969/j.fxcsxb.22032804
摘要:建立了动物源性食品中砜吡草唑残留量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方法。猪肉、猪肝、鸡肉、鸡肝、牛奶和鸡蛋中的砜吡草唑用乙腈提取,经乙二胺-N-丙基硅烷化硅胶、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和无水硫酸镁去除杂质,离心后取上清液氮吹至干,加入丙酮复溶、过滤后经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通过对仪器条件、提取溶剂和净化方式等进行优化,确定最合适的前处理方法和仪器条件。对样品的基质效应进行考察,发现6种基质中砜吡草唑的基质效应均小于20%,为弱基质效应,无需采取补偿措施。在优化实验条件下,砜吡草唑在0.5 ~ 100 µ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5。空白样品在4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5.8% ~ 106%,相对标准偏差(n = 6)为3.1% ~ 6.8%,方法定量下限为0.001 mg/kg。采用该方法对50个动物源性食品进行测定,在1个牛肉样品和1个羊肉样品中检出砜吡草唑。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动物源性食品中砜吡草唑的检测,可为砜吡草唑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风险监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砜吡草唑;动物源性食品;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5
|
5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52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以壳聚糖为基底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及倍硫磷测定
凌俊,杨光炜,李建平
2022, 41(8): 1247-1252. DOI: 10.19969/j.fxcsxb.22011705
摘要:研制了一种以壳聚糖修饰层为基底的倍硫磷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首次利用修饰电极对探针离子的吸附富集作用提高分子印迹传感器检测的灵敏度。采用交流阻抗法和循环伏安法对传感器响应过程进行电化学表征;对洗脱、重吸附、探针富集时间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考察了壳聚糖对“门控制效应”测量模式的增敏效应。在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对倍硫磷的检测范围为1 ~ 10 000 pg/mL,检出限为0.35 pg/mL。该传感器已成功用于蔬菜和水果中倍硫磷的测定,其加标回收率为99.0% ~ 109%,相对标准偏差为1.9% ~ 2.9%。  
关键词:壳聚糖;分子印迹;倍硫磷;信号放大;门控效应
5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52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基于溴化银-银-碳纳米管复合物与核酸适配体的阴极光电化学传感器检测赭曲霉素A
周建红,令玉林,曾伯平,张衡,邓克勤
2022, 41(8): 1253-1258. DOI: 10.19969/j.fxcsxb.22031601
摘要:该研究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的溴化银-银-碳纳米管(AgBr-Ag-CNTs)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进行表征。以AgBr-Ag-CNTs作为光电阴极,相比于单一的AgBr和二元的AgBr-Ag复合材料,其具有更高的光电化学活性。采用K
3
[Fe(CN)
6
]作为光电子受体能进一步提高光电流信号。基于AgBr-Ag-CNTs为光电阴极传感基底,构建了一种灵敏检测赭曲霉素A (OTA)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对目标物的线性浓度范围为4.0 pg/mL ~ 2.5 ng/mL,相关系数(r
2
)为0.994,检出限为1.5 pg/mL。该传感器制备简单、成本低、灵敏度高、抗干扰强,对样品检测的回收率为92.0% ~ 108%,可用于实际样品中OTA的分析。  
关键词:溴化银-银-碳纳米管;光电阴极传感器;核酸适配体;赭曲霉素A
6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48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综述
介孔氮化碳的合成及其在环境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吴晗,赵腾雯,陈可妍,徐厚君,王曼曼
2022, 41(8): 1259-1266. DOI: 10.19969/j.fxcsxb.22040604
摘要:石墨相氮化碳是一种新兴的二维蜂窝状纳米材料,其结构中C原子和N原子以sp
2
方式杂化,通过P
Z
轨道上的孤对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类似于苯环的π键,构成高度离域的共轭体系。这一独特结构使其可与一些离子或分子产生疏水、π-π键、氢键和静电力等相互作用,进而成为一种颇具潜力的吸附剂。但同时石墨相氮化碳本身紧密堆叠的层状结构导致其比表面积较小(< 10 m
2
/g)。介孔氮化碳应运而生,其具有孔尺寸为2~50 nm的典型介孔结构,与石墨相氮化碳相比,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获得有效提高且吸附位点更加丰富。该文总结了介孔氮化碳的合成方法及其在环境卫生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石墨相氮化碳;介孔氮化碳;环境卫生;综述
5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92350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1-04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