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2 41 7

      研究报告

    • 向楷,曾源,管玉峰,肖羽堂,陈社军
      2022, 41(7): 955-962. DOI: 10.19969/j.fxcsxb.21110303
      摘要:抗氧化剂是塑料产品中常见的一类添加剂,其在城市大气颗粒物中的污染以及影响因素目前仍缺乏认识。该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评估细颗粒物(PM2.5)中以抗氧化剂为主的常见塑料添加剂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PM2.5中的抗氧化剂仅以其氧化产物和降解产物的形式存在,总浓度为0.64 ~ 19.3 ng/m3,较高浓度主要出现在化工和塑料生产企业较为密集的区域。污水处理厂对周边大气中部分抗氧化剂的降解产物也具有显著贡献。气象条件对颗粒物中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有关,其中,太阳辐射的影响最为显著,可促进半衰期较长的污染物在颗粒物中的富集。化工和塑料生产企业周边的居民通过呼吸暴露塑料添加剂的剂量高于其他采样点。广州十溴联苯醚的致癌风险远低于风险阈值,也普遍低于我国其他城市的整体风险水平。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抗氧化剂;塑料添加剂;气象因素;风险评估   
      8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77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黄雅兰,张艳玲,向琴,喻嵘,吴勇军,刘秀
      2022, 41(7): 963-977. DOI: 10.19969/j.fxcsxb.21123003
      摘要:建立了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HPLC-Q-Exactive-Orbitrap-MS)的左归降糖舒心方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左归降糖舒心方水煎液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以Xbridge BEH C18色谱柱(2.1 mm × 100 mm,2.6 μm)分离,0.1%甲酸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Xcalibur 4.3和Compound Discoverer 3.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左归降糖舒心方水煎液中共鉴定出290个化学成分,包括224个已知的化学成分,涵盖黄酮类、苯丙素类、酚类、皂苷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核苷类、环烯醚萜类、寡糖等9种主要结构类型,此外66个化合物为新发现的成分,主要为氨基酸/小肽类结构类型。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左归降糖舒心方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左归降糖舒心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后期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左归降糖舒心方;超高效液相色谱 - 四极杆 - 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化学成分;小肽类   
      4
      |
      7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80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肖文平,檀笑风,高杨,戴雷,霍延平
      2022, 41(7): 978-987. DOI: 10.19969/j.fxcsxb.22031304
      摘要:为改善席夫碱铂(Ⅱ)配合物因聚集猝灭引发的性能低下问题,在其外围引入大位阻苯基基团,合成了两种新型席夫碱铂(Ⅱ)配合物SPtA和SPtB,对其进行1H NMR、13C NMR、HRMS表征,并选取SPtB作为掺杂客体材料,采用真空蒸镀法制备了一系列器件进行光电性质研究。结果表明,SPtA和SPtB的热分解温度分别为395 ℃和420 ℃,最大发射波长均为632 nm,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分别达到45%和47%。通过对发光层结构的优化,以4,4',4''-三(咔唑-9-基)三苯胺(TCTA)、3,3'-[5'-[3-(3-吡啶基)苯基][1,1'∶3',1''-三联苯]-3,3''-二基]二吡啶(TmPyPB)作为混合主体,发光层厚度为30 nm,SPtB的掺杂浓度为3%(质量分数)制备的器件获得了10.5 cd/A的最大电流效率,7.2 Im/W的最大功率效率和9.6%的最大外量子效率(EQE)。该器件的最大发射波长为630 nm,CIE坐标为(0.64,0.35),为高色纯度的红色磷光OLED器件。研究表明,在席夫碱铂(Ⅱ)配合物的外围引入大位阻苯基,可起到减少分子聚集的作用,提升分子性能。  
      关键词:席夫碱;铂(Ⅱ)配合物;光电性质;红色磷光   
      4
      |
      5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97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涂海声,邱嘉琦,徐雅,张靖,丘小惠,黄志海,李钟,徐文,韩彬
      2022, 41(7): 988-997. DOI: 10.19969/j.fxcsxb.21110405
      摘要:基于课题组前期对短序蒲桃叶的研究,该文建立了快速鉴定短序蒲桃叶中未知岩白菜素类化学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分析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8 μm,2.1 mm × 100 mm),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Orbitrap MS负离子模式下检测。总结了模式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和特征碎片离子,并采集高分辨质谱数据对短序蒲桃叶中的岩白菜素衍生物等酚酸类成分进行鉴定。从短序蒲桃叶中鉴定出54种酚酸类成分,包含34种岩白菜素衍生物,均为在蒲桃属植物中首次报道,其中发现潜在的新岩白菜素类化合物10个。所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民族中草药短序蒲桃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蒲桃属;短序蒲桃;液相色谱-质谱(LC-MS);岩白菜素   
      5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58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李泽娜,刘畅,吴乾峰,王福,陈鸿平,刘友平
      2022, 41(7): 998-1006. DOI: 10.19969/j.fxcsxb.21092306
      摘要:考察了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对杜仲整体代谢产物的影响。分别制备新鲜杜仲、堆置“发汗”、烫泡“发汗”和阴干杜仲样品,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代谢组学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不同加工干燥方法下杜仲的差异代谢物,比较其相对含量。结果显示,4个组的杜仲样品在PCA得分图中可明显区分。与新鲜杜仲相比,杜仲加工干燥后有170种以上的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超过80%的代谢物表达上调。3种加工干燥方法之间,堆置“发汗”杜仲的上调代谢物数量较多,且有利于木脂素和香豆素类、环烯醚萜类、醌类成分的合成;阴干有利于酚酸类成分的保留,烫泡“发汗”则有利于黄酮类成分的保留。通过比较不同加工干燥方法下杜仲的差异代谢物,为探究杜仲药材的品质形成机制及优选其加工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杜仲;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发汗”;加工方法;代谢组学   
      4
      |
      8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85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张建强,李帆,杨啟富,胡竣勋,倪春明,张馨予
      2022, 41(7): 1007-1013. DOI: 10.19969/j.fxcsxb.21120702
      摘要:毒品的日益泛滥和快速更新对缉毒部门进行现场识别和快速检测带来了巨大挑战,寻求快速、准确、低成本的现场检测方法对毒品的有效管控和案件侦破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使用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结合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PSO-ELM)算法建立了冰毒和海洛因的现场案件快速溯源模型,并与传统的线性判别分析(LDA)算法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分类模型,该文所建立的PSO-ELM案件溯源模型能获得更好的分类结果和更高的计算效率。该方法能够实现毒品的现场快速溯源,为禁毒实战中的案件侦破提供制毒、贩毒线索。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NIR);毒品;极限学习机(ELM);溯源   
      6
      |
      5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308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陈鸿炜,农艳瑛,朱一帆,梁运啸,周海琳,张嘉豪,张淇淞
      2022, 41(7): 1014-1021. DOI: 10.19969/j.fxcsxb.21100202
      摘要: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结直肠癌(CRC)患者和健康人的各50例血清样本进行脂质组学分析,通过P < 0.05和倍数变化 > 1.5或 < 0.67筛选组间差异脂质,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其诊断能力,为基于脂质组学的CRC筛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组血清脂质谱存在明显差异,发现155种差异脂质,以磷脂酰胆碱(PC)和甘油三酯(TAG)为主,涉及磷脂酰胆碱代谢和甘油三酯代谢。筛选并鉴定9个脂质标志物,包括棕榈酰乙醇胺、棕榈酸、鞘氨醇、鞘磷脂(SM)d40∶3、SM d36∶0、TAG 58∶1、PC 34∶2、PC 36∶6、PC 38∶7,其ROC曲线面积(AUC)均大于0.80,特异性与灵敏度较高,对于CRC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应用潜力。  
      关键词:结直肠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脂质组学;血清;生物标志物   
      6
      |
      7
      |
      3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58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张艳海,李玲,张大伟,鲁锐
      2022, 41(7): 1022-1029. DOI: 10.19969/j.fxcsxb.21120801
      摘要:利用柱切换液相色谱,建立了参附注射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6种乌头碱类生物碱,以及Rg1、Re、Rf、Rb1、Rc、Ro、Rb2、Rb3、Rd 9种人参皂苷的分析方法。首先利用强阳离子交换的在线固相小柱选择性富集和净化样品中生物碱类成分,优化了色谱条件;并采用EC-C18柱作为人参皂苷的分析柱,通过优化实验条件,结合柱切换方式,去除了样品中辅料等大极性基质成分对色谱柱的污染,实现了生物碱分析和人参皂苷分析的自动切换。结果显示,样品中的生物碱和人参皂苷分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连续进样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 2.0%,重复性的RSD < 2.0%;其中6种生物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5.1%~98.6%,检出限为4.0~8.2 ng/mL;9种人参皂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1.7%~104%。所构建的基于柱切换液相色谱技术的在线固相萃取方法能够有效去除样品中的基质干扰,快速完成参附注射液中3种单酯型生物碱和9种人参皂苷的快速定量,同时也可对3种双酯型生物碱进行限量检测,可应用于药物的质量评价。  
      关键词:柱切换液相色谱法;在线固相萃取;苯甲酰新乌头原碱;乌头碱;人参皂苷Ro;参附注射液   
      7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305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徐仿敏,李海波,魏万里,王瑞花,刘凌云,李强
      2022, 41(7): 1030-1035. DOI: 10.19969/j.fxcsxb.21102504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 9 种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MDMB-CHMINACA、5F-AB-PINACA、5F-AMB、AB-CHMINACA、AB-FUBINACA、AB-PINACA、MDMB-FUBINACA、AMB-FUBINACA、ADB-BUTINACA)在电子轰击(EI)电离模式下产生的主要碎片离子和碎裂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所获得的质谱图进行解析,推测该类物质的EI碎裂规律。结果表明,在EI模式下,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的吲唑3号位酰胺基C—N键的断裂是主要碎裂方式,在碎裂过程中还存在麦氏重排。该研究总结了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在EI模式下的主要碎片离子和质谱特征,归纳了EI的特征碎裂规律,可为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的结构推断与鉴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精神活性物质;合成大麻素;吲唑酰胺类;气相色谱;质谱特征   
      4
      |
      5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60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胡雪雨,王彦志,宋志敏,刘煜飞,刘双晶,冯卫生
      2022, 41(7): 1036-1044. DOI: 10.19969/j.fxcsxb.21102803
      摘要:根据标准品的质谱数据,探讨二苯基庚烷类成分的裂解规律,并利用裂解规律分析姜科植物中的该类成分。采用针泵注射进样,利用高分辨率和高准确性的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ESI-Q-TOF MS)得到正离子模式下(ESI+)11个标准品的质谱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标准品的裂解行为,归纳4类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裂解途径,总结出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裂解规律。据此建立快速识别二苯基庚烷类成分的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ESI-Q-TOF MS),对姜科植物来源中药姜皮、草果、益智仁中的二苯基庚烷类成分进行识别,从中分别鉴定出14、11、10个此类成分。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高效,可快速鉴定和分析姜科植物中的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  
      关键词:二苯基庚烷;裂解规律;UPLC-ESI-Q-TOF MS;姜科植物   
      5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62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实验技术与方法

    • 沈劭怡,李斌,杨德志,杨亚玲
      2022, 41(7): 1045-1051. DOI: 10.19969/j.fxcsxb.22013103
      摘要:以Mg2+和大黄酸作为前驱材料制备大黄酸碳点,基于水对大黄酸碳点荧光信号的猝灭作用,借助智能手机RGB信号采集技术,建立了简单快速测定烟叶加工过程中水含量的分析方法。荧光猝灭机制表明:质子溶剂水与非质子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间的相互作用,可显著猝灭碳点的荧光信号。在30~1 000 mg范围内,水含量与荧光猝灭效果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5 mg。利用智能手机采集信号,通过软件读取RGB值,结果表明在线性范围内水含量与R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 = 0.990 2)。该方法可实现烟叶加工过程中水含量的现场快速测定,结果满足实际需求。方法具有简便、稳定、准确等特点,为水含量测试技术和相关探针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碳点;水分测定;大黄酸;智能手机;比色法;荧光探针   
      4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92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沈欢超,耿莹蕊,倪鸿飞,王辉,吴继忠,廖付,陈勇,刘雪松
      2022, 41(7): 1052-1057. DOI: 10.19969/j.fxcsxb.21101601
      摘要:该研究基于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以2016~2018年来自13个省份的937个烟叶样本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方法(CARS)、蒙特卡洛无信息变量消除法(MC-UVE)以及随机青蛙算法(RF)3种变量筛选方法的极限学习机(ELM)模型效果,与常规判别方法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比较,验证了ELM模型的优势。并通过教与学优化(TLBO)算法对ELM模型进行优化,建立烤烟样本的等级判定模型。结果表明,验证集的分类正确率达到90.16%,测试集的外部验证表现良好,TLBO-ELM模型收敛速度快,泛化能力强,可应用于烤烟等级判定。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教与学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为智能化实现烟叶等级判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技术;教与学优化算法;极限学习机;烟叶;等级判定   
      10
      |
      6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65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王新旭,樊柄君,闫晓辉,王宁
      2022, 41(7): 1058-1065. DOI: 10.19969/j.fxcsxb.21100806
      摘要:采用微波法快速合成了一种生物相容性好、稳定性高的荧光碳点(CDs),并将该碳点与二氧化锰纳米片(MnO2)混合形成纳米荧光探针用于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的检测。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等手段对碳点和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形貌、成分、表面基团进行了表征。实验发现,MnO2纳米片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猝灭CDs的荧光,而加入的INH可与MnO2纳米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后者降解,进而使CDs的荧光得以恢复,基于此构建了一种定量检测INH的纳米荧光探针。该探针对INH表现出良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对INH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5 ~ 60 μmol/L,检出限为0.02 μmol/L,并成功地应用于血样、尿样以及片剂中INH的测定,回收率分别为94.8% ~ 116%,99.0% ~ 105%和96.8% ~ 102%,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结果令人满意。该探针为INH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生物样品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碳点/二氧化锰纳米探针;异烟肼;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抗结核药物   
      4
      |
      5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94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耿莹蕊,沈欢超,倪鸿飞,王辉,吴继忠,张立立,李永生,何文苗,陈勇,刘雪松
      2022, 41(7): 1066-1071. DOI: 10.19969/j.fxcsxb.21111803
      摘要:近红外光谱技术因快速、无损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烟草行业质量快速分析。然而,由于采收时间、环境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建立的近红外定量模型在新批次样本中的预测性能通常变差,因此必须对原有模型进行维护和更新。该研究采用半监督无参数校正增强(SS-PFCE)方法,通过约束优化,对主模型的回归系数进行修正。首先建立了2016年烟叶样本总糖含量的原始定量模型,其预测相关系数(Rp)为0.997 8、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310 8。采用SS-PFCE方法对模型更新后,分别预测2017年、2018年和2020年样本的总糖含量,3个测试集的Rp值比未更新模型提高了0.13%、1.32%和4.29%,RMSEP分别下降了15.26%、58.69%和36.53%。与重新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型相比,更新后的模型具有更优的预测性能,同时大大降低了建模成本。研究表明,SS-PFCE方法可高效地实现不同年份烟叶样本的模型维护,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技术;模型更新;烟叶;半监督无参数校正增强(SS-PFCE)   
      5
      |
      5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74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刘萍,金东,李哲建,乔成芳
      2022, 41(7): 1072-1077. DOI: 10.19969/j.fxcsxb.21100904
      摘要: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OGG1)是一种突变的DNA修复酶,可切除生物体内受损DNA的标志物8-氧鸟嘌呤(8-oxoG),而8-oxoG与多种癌症的病因学有关。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效应,以1条5'末端标记羧基荧光素且含有8-oxoG的DNA链为信号探针,1条3'末端含多个G碱基的互补序列作为猝灭基团,根据加入OGG1前后体系荧光强度的变化,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检测OGG1酶活性的荧光传感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对OGG1浓度进行灵敏的定量检测,且OGG1酶浓度在0~60 U/mL范围内与体系荧光强度的变化值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 0.7 U/mL。利用该方法检测人类血清样品中的OGG1酶,加标回收率为99.1%~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4.3%。该传感器选择性好,简化了实验步骤,节约了实验成本。  
      关键词: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光诱导电子转移效应;荧光传感器   
      5
      |
      7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71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付宇超,杨珍,李吟霜,李海燕
      2022, 41(7): 1078-1083. DOI: 10.19969/j.fxcsxb.21110102
      摘要: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为检测手段,研究了反相可切换亲水性溶剂液-液微萃取(SHS-LLME)同时分离富集变压器绝缘油中Cu2+和Fe3+的方法。优化的萃取条件为:以50 µL三乙胺(TEA)萃取25 mL变压器油样,0.60 mol/L硝酸溶液为触发剂,TEA和HNO3摩尔比为1∶1.5,涡旋萃取反应5 min,亲水切换反应5 min,经离心分离后,取水萃取相直接进样测定。变压器油中Cu2+和Fe3+的质量浓度在0.100~10.0 µ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系数(r2)均为0.999 6,检出限分别为16.8 ng/L和29.0 ng/L,富集倍数分别为23.7和24.1倍。对模拟老化变压器油样中Cu2+和Fe3+的含量进行测定,其加标回收率为93.3%~112%,相对标准偏差(n = 6)为3.6%~5.6%。该文所建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与现行标准所用的灰化法无显著性差异,可实现老化变压器油中痕量Cu2+和Fe3+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反相可切换亲水性溶剂;液-液微萃取;铜和铁离子;变压器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5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302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李艳伟,王佳佳,邢月婷,郭春,黄莹莹,宋兴辉,黄琼
      2022, 41(7): 1084-1089. DOI: 10.19969/j.fxcsxb.21101803
      摘要:利用流式细胞法、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实时细胞功能分析(RTCA)法分别检测分选前后细胞的活性,综合比较了3种方法的检测原理、操作特点等。结果显示,流式细胞法测得的分选后细胞凋亡率为(3.85 ± 0.008)%,分选前细胞凋亡率为(14.09 ± 0.021)%,分选后细胞凋亡率低于分选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分选前后的活细胞比例显示,分选后活细胞比例高于分选前,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 0.001)。CCK-8法测得的分选后细胞活性高于分选前,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 0.001);RTCA法测得的分选后细胞连续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分选前,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 0.000 1)。结果显示,相较于CCK-8法和流式细胞法,RTCA法的细胞用量少、可回收,操作简便,无需标记,检测灵敏度高,可获得实时动态的细胞生长曲线,适合研究分选后细胞长效动态的活性变化,可为基础和临床分选后活细胞的功能研究提供检测手段。  
      关键词:实时细胞功能分析;流式细胞分析;流式细胞分选;CCK-8;细胞活性   
      5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88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综述

    • 窦雪晨,王冠,张宁,程智,杜耀华,田丰
      2022, 41(7): 1090-1101. DOI: 10.19969/j.fxcsxb.21111305
      摘要:电化学传感器因具有灵敏、便携、稳健性高、小型化、成本低、无需前处理、检测快速等优点,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检测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介绍了致病菌SARS-CoV-2的组成部分,综述了基于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病毒内部核衣壳蛋白和核糖核酸(RNA) 3种可特异性检测SARS-CoV-2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并对比了3种类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出限、检测时间、动态监测范围等关键参数。同时与其他检测SARS-CoV-2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优劣势;最后指出了未来可通过优化检测电极材料及反应条件、修饰检测探针等方面提升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性能,以实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早发现、早隔离及早治疗,同时为设计现场快速诊断COVID-19设备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刺突蛋白;核衣壳蛋白;核糖核酸(RNA);COVID-19   
      11
      |
      5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68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裴诚诚,聂亚光,赵亚楠,倪珅瑶,许安
      2022, 41(7): 1102-1110. DOI: 10.19969/j.fxcsxb.21120601
      摘要:重金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由于其具有高毒性和不同的赋存形式,且在环境中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因此重金属在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后,极易产生累积并造成伤害。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分布及形态的差异是决定其生物效应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这些关键信息是探索其毒性机制的基础。原位成像技术能在空间上识别生物体内重金属,并直观地评价生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形态转化及摄入和排出等状态和过程,因而受到广泛关注。该文总结了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同步辐射以及金属感测荧光团成像等重金属原位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比较了其各自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并对重金属的生物原位成像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重金属;原位成像技术;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步辐射;金属感测荧光团   
      5
      |
      5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300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 万伟,刘雅琼,杨孟智,张祎玮,王亚敏,徐广通
      2022, 41(7): 1111-1120. DOI: 10.19969/j.fxcsxb.21110104
      摘要: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气中痕量杂质会影响氢燃料电池的性能,国内外标准均严格规定了痕量杂质的限值要求。离子色谱法(IC) 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多组分检测的特点,ISO 14687-2∶2012、SAE J2719∶2015和GB/T 37244-2018等标准均涉及到离子色谱法分析其中的部分指标。目前离子色谱法在环境空气、固定污染源废气、天然气、烟气等气体分析领域有广泛应用,在氢燃料杂质的分析领域尚在起步阶段。该文综述了氢燃料和其他气体分析领域中总卤化物、甲酸、氨和总硫化物的分析方法,将离子色谱与不同分析技术进行比较。并基于离子色谱在其他气体杂质分析领域的应用进展,对其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气杂质分析中的应用作出展望。  
      关键词:离子色谱法;燃料电池汽车;氢气;痕量杂质   
      7
      |
      5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30283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1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