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栏目介绍
收录情况
期刊荣誉
期刊订阅
文章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文章
过刊浏览
虚拟专辑
作者服务
投稿须知
投稿模板
下载中心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英文网站
最新刊期
2021
年
第
40
卷
11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基于UPLC-QTOF MS的食品接触用回收PET中非挥发性有机物的非靶向筛查
董犇,吴学峰,郝天英,李丹,曾莹,吴思亮,寇筱雪,黎梓城,陈胜,林勤保,钟怀宁,郑建国
2021, 40(11): 1545-1552. DOI: 10.19969/j.fxcsxb.21080403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 MS)对经初步清洗后的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瓶片中潜在的非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非靶向筛查,并考察了不同沉淀溶剂、去除溶剂方式、测试样品量等前处理方法,以及不同测试方法、流动相及洗脱剂梯度等条件对rPET瓶片中非挥发性有机物测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以0.2 g的rPET瓶片溶于10 mL六氟异丙醇中,20 mL甲醇作为沉淀溶剂、氮吹去除溶剂的前处理方式,以甲醇-0.1%甲酸水体系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数据依赖型采集(DDA)模式进行测试。此时获得方法的回收率为66.0%~80.4%,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高于5.1%,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采用质谱数据库和二级谱图定性,通过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进行半定量,rPET瓶片中共检出30种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范围为0.038~4.92 mg/kg。检出物质包括环状和线型寡聚物、助剂副产物或降解产物和污染物等非有意添加物27种,其余3种可能是有意添加物。利用建立的非靶向筛查方法以及主成分分析(PCA)对两个不同地域厂家的24种rPET瓶片(rPET C和rPET N)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样品在正离子模式下有明显差异,检出差异物质15种;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不明显。表明同类型但不同来源的rPET瓶片具有不同的差异物质。研究表明,所建立的UPLC-QTOF MS筛查方法具有准确可靠、简单、快速等优点,可有效用于食品接触rPET中非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及安全评价工作。
关键词: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 MS);非有意添加物;非靶向筛查
2
|
5
|
5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2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基于全链条的回收PET材料中非挥发性可迁移物的非靶向筛查及特征风险标志物的确定
杨颉,马鑫,杨道远,隋海霞,杜振霞
2021, 40(11): 1553-1560. DOI: 10.19969/j.fxcsxb.21072501
摘要: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回收PET,rPET)全链条中回收碎片及由碎片造粒得到的粒料、瓶坯、瓶子4个阶段rPET样品进行溶解沉淀实验及模拟迁移试验,对样品中的潜在迁移物及迁移物进行非靶向筛查,得到包括PET寡聚体、润滑剂、漂洗剂在内的30种有意、非有意添加物。使用MS-DIAL(Mass spectrometry-data independent analysis software)软件对rPET不同生产阶段的产品标志物进行快速筛选,发现在粒料到瓶坯的加工过程中,生成了新的PET寡聚体;rPET碎片样品中标志物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分析可能由漂洗过程引入。对比PET寡聚体的相对含量发现,rPET材料中环状寡聚体的相对含量高于线性寡聚体,其中第二系列环状二聚体的相对含量最高。在rPET加工过程中部分寡聚体及润滑剂的相对含量增加。最后通过TEST(Toxicity estimation software tool)软件预测潜在迁移物及迁移物的大鼠经口急性毒性、发育毒性和致突变性,采用Toxtree软件进行Cramer分级,PET环状寡聚体及酰胺类润滑剂均被分为Cramer Ⅲ级,毒性均高于线性寡聚体,应在rPET加工过程中引起关注。
关键词:回收PET;食品接触材料;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MS-DIAL;风险评估
3
|
4
|
4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10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品接触用纸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及其贡献度分析
张珍红,林勤保,景波,李烃
2021, 40(11): 1561-1570. DOI: 10.19969/j.fxcsxb.21080603
摘要:为解决食品接触用纸中“异味”问题,保证食品接触用纸的安全,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HS/GC-MS)结合谱库检索和保留指数(RI)对食品接触用纸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进行定性,借助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半定量,并通过计算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鉴别构成纸张“异味”的主体气味物质。在所有纸样中共检测到119种化合物,鉴别出51种挥发性气味成分,包括醛类、酮类、醇类、烷烃类、芳香烃类、烯烃类、杂环类、酯类、醚类、羧酸类等10大类。结果表明,(E,E)-2,4-壬二烯醛、壬醛、癸醛、(E)-2-壬烯醛、2-正戊基呋喃、正十八烷和苯乙烯是食品接触用纸中关键的气味物质。该方法方便且高效,可为食品接触用纸行业的工艺改进、挥发性气味检测与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食品接触用纸;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保留指数;挥发性气味物质;相对气味活性值;异味
8
|
5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16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的未知涂料成分分析
杨青华,林勤保,关伟焰,马洪生,魏晓芬,王玥
2021, 40(11): 1571-1579. DOI: 10.19969/j.fxcsxb.21081201
摘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定性分析了未知涂料的主要化学组成。将涂料恒温烘干成膜,剪裁成条状和碎片状,经乙腈、甲醇超声提取,四氢呋喃溶解后,分别取条状涂膜及其四氢呋喃不溶物进行FT-IR分析,结合吸收峰特征、谱库检索定性。结果表明,涂料成膜物质主要是丙烯酸酯。将涂料样品及其乙腈和甲醇提取液,分别进行GC-MS分析并结合保留指数、谱库及文献筛查定性。结果表明,涂料溶剂由2-乙基己醇、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乙酮等组成;可能的助剂成分主要包括1-甲基萘、棕榈酸甲酯、α-甲基苯乙烯、2,4-二叔丁基苯酚、2,4-二甲基-6-叔丁基苯酚、油酸酰胺等;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辛酯是未知涂料中的聚合单体。
关键词:涂料;成分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法;丙烯酸酯
3
|
5
|
5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3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基于微液节点采样的定量质谱成像技术在包装材料中光引发剂定位与检测中的应用
梁秋菊,吴倩,黄宇轩,李优梅,王志国,杜文
2021, 40(11): 1580-1587. DOI: 10.19969/j.fxcsxb.21061001
摘要:该文针对传统方法中光引发剂定量检测耗时长、无空间分辨信息的缺陷,开发了基于微液节点采样-质谱系统的光引发剂定量成像方法,并将其用于包装纸中光引发剂的检测。研究表明,采样探针直接与质谱连接的接口方式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最优萃取剂可在1 min内实现单点采样超过90%的回收率,使得分析物可直接通过外标法定量。将该方法应用于包装纸中光引发剂的成像分析并与传统定量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建立的成像方法可检测到比传统方法种类更多的光引发剂,且与传统方法的定量结果基本一致。另外,成像方法提供了更多丰富的空间分布信息,这对于包装纸中光引发剂的筛查定位以及指导和改进光固化油墨的涂布配方或工艺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微液节点表面采样;质谱成像;光引发剂;定量分析;包装纸
2
|
6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3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快速筛查食品接触材料中多环芳烃
葛琨,何致峰,林佳娜,胡玉玲,李攻科
2021, 40(11): 1588-1595. DOI: 10.19969/j.fxcsxb.21062401
摘要:建立了表面增强拉曼/主成分分析快速筛查食品接触材料中4种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采用纳米银溶胶作为增强基底,碘化钾为絮凝剂,实现了4种多环芳烃(芘、荧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的表面增强拉曼分析。针对食品接触材料中4种多环芳烃拉曼谱峰重叠难以鉴别区分的问题,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同浓度多环芳烃、不同浓度多环芳烃以及多环芳烃混合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多环芳烃均可得到较好的鉴别。该方法成功用于食品接触材料迁移液中4种多环芳烃的快速筛查。
关键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主成分分析;食品接触材料;多环芳烃;快速筛查
4
|
4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1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基于SPME/GC × GC-QTOF MS法测定回收PET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叶智康,曾莹,林勤保,吴学峰,郝天英,董犇,李丹,钟怀宁
2021, 40(11): 1596-1603. DOI: 10.19969/j.fxcsxb.21073005
摘要: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GC × GC-QTOF MS)测定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比较了不同固相微萃取纤维头、萃取温度、顶空平衡时间、调制周期和升温速率对测定效果的影响,用NIST谱库结合色谱保留指数对物质进行定性,并对高频检出物质进行半定量。结果表明,最佳检测条件为:80 μm DVB/C-WR/PDMS萃取纤维头、萃取温度110 ℃、平衡时间30 min、二维调制周期4 s、色谱升温速率8 ℃/min。9个回收PET样品中共检出209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苯系物、烷烃类、醇类、醛酮类、酯类、烯烃类、萘类、羧酸类和酚类等。高频物质的最高含量为2.13 mg/kg(十四烷),未发现浓度极高的误用物质。该研究为回收PET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调查提供了科学和可靠的方法依据,并为回收PET的利用和安全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回收PET;全二维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挥发性有机物;方法优化
4
|
5
|
5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0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PA/CPP蒸煮袋中初级芳香胺迁移量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官铃淇,蔡翔宇,陈璐,张勤军,余稳稳,吕春秋,吴玉杰,胡长鹰
2021, 40(11): 1604-1610. DOI: 10.19969/j.fxcsxb.21071003
摘要:该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了聚酰胺/聚丙烯(PA/CPP)蒸煮袋中2,4-二氨基甲苯(2,4-TDA)、2,6-二氨基甲苯(2,6-TDA)、4,4′-二氨基二苯甲烷(4,4′-MDA)3种常见初级芳香胺(PAAs)的迁移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性高等优点,满足欧盟法规(EU)No 10/2011中已修订的对单个PAAs的特定迁移限量(SML)的检测要求。利用该方法检测30种PA/CPP蒸煮袋在模拟迁移条件(100 ℃,2 h)下PAAs的迁移量,发现所有蒸煮袋中均检出4,4´-MDA,且17种蒸煮袋中4,4´-MDA迁移量高于其SML(0.002 mg/kg)。实验还研究了加热处理对蒸煮袋的影响以及储运过程对蒸煮袋中4,4´-MDA迁移的影响。发现升高加热温度与(延长)加热时间均会导致蒸煮袋中异氰酸酯单体的增多,最终促进PAAs的迁移;储运过程模拟中发现环境温度的升高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振动均会促进蒸煮袋中4,4´-MDA的迁移,且样品袋在60 ℃的环境温度下储存5 d后,其4,4´-MDA迁移量存在超标现象,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关键词:聚酰胺/聚丙烯(PA/CPP);初级芳香胺(PAA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食品模拟物;迁移
2
|
4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4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回收聚乙烯中的主体气味物质
关伟焰,林勤保,张宜彩,陈智峰,张珍红
2021, 40(11): 1611-1618. DOI: 10.19969/j.fxcsxb.21072605
摘要:为探究回收聚乙烯的挥发性气味成分及其对总体气味的贡献,该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8种回收聚乙烯(PE)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检测,通过检索NIST质谱库,结合保留指数对挥发性气味物质进行定性分析,最后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其进行主体气味成分评价。萃取温度为80 ℃,平衡时间为30 min,萃取时间为40 min,萃取头为50/30 μm DVB/CAR/PDMS,色谱柱为HP-5 MS(30 m × 0.25 mm,0.25 μm)。结果表明,8种回收PE中共鉴定出47种挥发性气味物质,主要包括14种酯类、11种醇类、6种酮类、4种醛类、4种酚类、2种烷烃类、2种烯烃类、2种醚类、1种羧酸类和1种胺类,其中有31种共有成分。ROAV分析结果表明,壬醛、异佛尔酮、水杨酸戊酯、二苯醚、2-萘甲醚、苯酚和冰片是8种回收PE的主体气味物质。回收PE中的异味是限制其应用范围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可为回收PE的脱气除臭工艺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回收聚乙烯;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主体气味物质;相对气味活度值
4
|
4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0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9种酚类物质的迁移量
刘桂华,苏凤,李威,寇海娟,眭洁,李晓曼,罗世鹏
2021, 40(11): 1619-1626. DOI: 10.19969/j.fxcsxb.21073011
摘要:该文建立了苯酚、甲酚类、二甲酚类等9种酚类物质迁移量同时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色谱柱进行分离,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荧光检测器测定,激发波长为214 nm,发射波长为315 nm。优化了含油脂食品模拟物中9种酚类物质的提取方式,并考察了线性范围、准确度及精密度等方法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含油脂食品模拟物中9种酚类物质的最佳提取溶剂为67%甲醇溶液,9种酚类物质在水基及油脂类食品模拟物中的线性相关系数(r
2
)均高于0.999,回收率为90.7%~99.8%,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6.0%。5种水基食品模拟物中9种酚类物质的定量下限为0.07~0.10 mg/L,橄榄油中9种酚类物质的定量下限为0.15~0.20 mg/kg。方法成功应用于11批食品接触用聚碳酸酯(PC)塑料制品、15批涂层制品中9种酚类物质迁移量的测定。该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可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9种酚类物质迁移量的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酚类物质;迁移;食品接触材料;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荧光检测器
4
|
4
|
2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4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实验技术与方法
基于UHPLC-QTOF MS的PLA吸管中未知物的筛查识别
吴景杰,叶蕾,支朝晖,夏伊宁
2021, 40(11): 1627-1632. DOI: 10.19969/j.fxcsxb.21080905
摘要:该文采集了不同的PLA吸管样品,通过迁移实验模拟PLA吸管的不同使用场景,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 MS)技术分析PLA吸管向食品模拟液中迁移的化学物质,通过靶向筛查与非靶向筛查相结合的方式共识别出30个迁移物,不同吸管样品之间以及不同食品模拟液之间的迁移物有所差异。识别的迁移物可分为低聚物和添加剂两类,其中低聚物可视为非有意添加物,主要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丁二醇-己二酸-对苯二甲酸共聚物(PBAT),以环状结构为主;添加剂包括抗氧剂、润滑剂和增塑剂,以及与之相关的非有意添加物(原料、杂质、副反应产物等)。所有迁移物中,仅5种在GB9685-2016的肯定列表中,其余物质采用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方法结合Cramer决策树进行危害评估,大部分被判定为Cramer Ⅲ类(高毒)物质,需予以更多关注以确保PLA吸管使用安全。
关键词:PLA吸管;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迁移物筛查;危害评估
5
|
4
|
4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5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食品接触用油墨中20种光引发剂的迁移量
黎梓城,董犇,陈燕芬,钟怀宁,李丹,郑建国,潘静静
2021, 40(11): 1633-1638. DOI: 10.19969/j.fxcsxb.21062904
摘要:为评估食品接触用油墨中光引发剂的迁移风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同时测定食品接触用油墨中20种光引发剂迁移量的方法。以0.1%(体积分数)甲酸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对目标物的定量离子和定性离子进行监测,检测迁移实验后食品模拟物中的20种光引发剂。结果表明,该方法对20种光引发剂的色谱分离效果良好,各物质在0.02~0.5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1 mg/kg,定量下限为0.02 mg/kg。加标回收率为87.1%~1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1%~8.6%,在10款样品中共检出4类光引发剂。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适用于食品接触用油墨中20种光引发剂迁移量的检测。
关键词:光引发剂;迁移量;食品接触材料;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2
|
6
|
3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3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聚乳酸生物降解复合膜向食品模拟物的总迁移及钙的迁移研究
何金凤,林勤保,任纪州,吕新广,李忠
2021, 40(11): 1639-1644. DOI: 10.19969/j.fxcsxb.21080602
摘要:研究了5种不同碳酸钙含量的PLA/PBAT/CaCO
3
复合膜中的钙在40 ℃和70 ℃下向3%乙酸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及向3种食品模拟物(3%乙酸、10%乙醇、95%乙醇)的总迁移,探究了复合膜中碳酸钙含量与总迁移的关系,并研究了紫外老化处理对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复合膜向3%乙酸中的总迁移量均超过总迁移限值(OML),且总迁移主要受复合膜中碳酸钙含量的影响,钙浓度与总迁移量呈线性关系。同时,随着复合膜中碳酸钙含量的增加,钙的迁移量增加,且不同碳酸钙含量的复合膜均在短时间内达到迁移平衡(40 ℃,4 h)。将复合膜紫外老化处理较长时间(24 h以上)会导致钙的迁移量减少,可能的原因是紫外照射引起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的交联反应,从而抑制了钙的迁移。此类生物降解复合膜作为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食品接触材料;生物降解薄膜;聚乳酸;碳酸钙;迁移;紫外老化
3
|
4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2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纸制食品接触材料中丙烯酰胺的迁移量
钱凯,李伟涛,葛文秀,刘丽娜,陈明,李金凤
2021, 40(11): 1645-1650. DOI: 10.19969/j.fxcsxb.21072702
摘要:为评估纸制食品接触材料中丙烯酰胺迁移的合规性和风险性,该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测定纸制食品接触材料中丙烯酰胺迁移量的方法。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SB-Aq(4.6 mm × 100 mm,2.7 μm)为分离柱,以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和甲醇(9∶1)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结果表明,丙烯酰胺在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含量与其色谱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其中水溶性食品模拟物的线性范围为5.0~100.0 μg/L,检出限为1.0 μg/L;油性食品模拟物的线性范围为10.0~200.0 μg/kg,检出限为5.0 μg/kg。空白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0.0%~113%,相对标准偏差(RSD,n = 6)为0.40%~4.6%。3种类型纸制食品接触材料样品的测试结果显示,纸吸管中丙烯酰胺迁移量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食品接触材料;丙烯酰胺;迁移
3
|
4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0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食品包装用复合膜袋中3种醇类物质迁移量
黄晓钢,陈意光,刘德云,郭旭东,宋梓峰,熊小婷,谢文缄,李泽荣,凌光耀,饶璞
2021, 40(11): 1651-1656. DOI: 10.19969/j.fxcsxb.21072003
摘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建立了同时测定食品包装用复合膜袋中三羟甲基丙烷、四氢-2-呋喃甲醇和1,6-己二醇的方法。按相关标准对样品进行迁移试验后,对不同性质食品模拟液进行分类处理,其中水基、酸性和醇类(10%)模拟液直接过滤,醇类(10%以上)模拟液采用氮吹降低乙醇浓度,橄榄油模拟液采用10%甲醇溶液萃取后,上机测试。采用C
18
色谱柱,以0.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的方式进行分离,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ESI
+
)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种醇类化合物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9。在3个加标浓度水平下,方法回收率为88.9%~11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0%~5.0%。在橄榄油食品模拟物中,三羟甲基丙烷的检出限(LOD,S/N ≥ 3)和定量下限(LOQ,S/N ≥ 10)分别为20 µg/kg和40 µg/kg,四氢-2-呋喃甲醇和1,6-己二醇的LOD和LOQ分别为4 µg/kg和10 µg/kg;在其他食品模拟物中,3种化合物的LOD和LOQ分别为4 µg/L和10 µg/L。该方法简便、可靠、灵敏、稳定,涉及的食品模拟物基本覆盖相关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类型,能满足食品包装用复合膜袋中3种醇类化合物迁移量的检测需求。
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食品包装用复合膜袋;三羟甲基丙烷;四氢-2-呋喃甲醇;1,6-己二醇;迁移量
2
|
4
|
0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4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2-甲基-1,3-丙二醇和新戊二醇的迁移量
贝荣华,陈湘颖,董犇,钟怀宁,陈燕芬,曾莹,陈胜,李丹,蔡汶静,郑建国
2021, 40(11): 1657-1662. DOI: 10.19969/j.fxcsxb.21072101
摘要:建立了食品接触材料中2-甲基-1,3-丙二醇(MPO)和新戊二醇(NPG)迁移量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方法。食品接触材料经迁移试验后,所得浸泡液经苯硼酸溶液衍生化、正己烷萃取后,GC-MS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优化条件下的线性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
2
)大于0.995;MPO和NPG在4%乙酸、10%乙醇、50%乙醇和异辛烷中的检出限均为0.01 mg/L;线性范围均为0.02~0.10 mg/L;在95%乙醇中,MPO的检出限为0.30 mg/L,线性范围为0.50~1.6 mg/L,NPG的检出限为0.03 mg/L,线性范围为0.05~0.16 mg/L。该方法在低、中、高3个浓度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5.0%~11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0%~9.5%。该方法的检测结果准确、灵敏度高,能较好地实现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MPO和NPG迁移量的测定,满足我国法规的限量要求。
关键词:2-甲基-1,3-丙二醇(MPO);新戊二醇(NPG);食品接触材料;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衍生化法
3
|
5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4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综述
塑料食品接触材料样品前处理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夏禹,郭项雨,孔玉明,马强
2021, 40(11): 1663-1671. DOI: 10.19969/j.fxcsxb.21072707
摘要:塑料食品接触材料是食品接触材料类别中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其本身可能含有的潜在化学危害物质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发生吸收、溶解、扩散等迁移行为,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危害食品质量安全。采用适宜的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技术对迁移物进行鉴别分析是塑料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该文就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和仪器分析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旨在为从事塑料食品接触材料质量安全研究和检测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塑料食品接触材料;样品前处理;检测技术;综述
4
|
4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2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微塑料在食品中的来源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胡佳玲,张天龙,陈杰,林勤保,钟怀宁,穆景利
2021, 40(11): 1672-1680. DOI: 10.19969/j.fxcsxb.21073009
摘要:为促进食品中微塑料的治理,该文从食品中微塑料的来源、提取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综述,并针对食品中微塑料的规范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从食品原料到生产加工过程及食品包装材料,都可能成为食品中微塑料污染的潜在来源。消解法是食品中微塑料提取的主要方法。目前,对食品中微塑料进行鉴别以及定量的主流方法有目检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今后,建议开展食品中微塑料检测的标准方法研究,开发纳米级微塑料的光谱鉴别和定量技术。同时,面对食品中越来越严重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应加强微塑料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溯源分析和控制技术研究,加快新型材料的开发速度。
关键词:微塑料;食品安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4
|
5
|
1
<图文摘要>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99121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13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