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6 35 5
    • 张艳欣,杨鑫,谢冰洁,佘永新,杜鹏飞,邹攀,金芬,金茂俊,邵华,王珊珊,郑鹭飞,王静
      2016, 35(5): 501-507.
      摘要:采用基于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C-TOF MS) 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4种农药联合暴露所致的施药人群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采集30位农民喷洒4种复合农药前和喷洒农药期1,3,5,7 d的尿液进行检测。提取正常尿液中常见代谢物并通过质控样品评价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精密度,可用于尿液中代谢物分析。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暴露人群施药前后尿液的代谢物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对选取的36个差异离子进行鉴定,确定了8个生物标志物的结构。结果显示联合暴露组人群尿液中多巴胺、5-羟色胺、酪氨酸、色氨酸、牛磺酸和马尿酸的含量显著下降;犬尿素和肌酸的含量显著上升。4种农药联合暴露导致接触人群尿液中色氨酸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含量降低,肝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的代谢物蓄积,可能与神经系统和肝脏功能的受损有关。  
      关键词:联合农药;代谢组学;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生物标志物   
      2065
      |
      1437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2209 false
      发布时间:
    • 张文丽,李容,常晓璇,苟兴龙
      2016, 35(5): 508-513.
      摘要:在静态法合成聚对苯二胺纳米片的基础上,经一步水热将铜微球均匀锚定于其上,成功合成了具有良好导电性、大比表面积、大孔径和孔容的铜/聚对苯二胺(Cu/PpPD)复合物,其独特的结构有利于电子的转移、活性位点的充分利用以及反应物、电解质等的输运。复合物对葡萄糖氧化表现出很高的电催化活性,在最优测试条件下,所构建的葡萄糖无酶传感器响应时间短(达到稳定电流的95%所需时间小于3s)、线性范围宽(0.003~6.44mmol/L)、灵敏度高(929μA?mmol-1?L?cm-2)、检出限低(4.48×10-7mol/L)、重现性和选择性好,对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回收率为99.5%~101.1%。所制备Cu/PpPD复合物能实现对葡萄糖的简单、快速、灵敏、准确无酶检测,在临床医学上糖尿病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聚对苯二胺;铜微球;葡萄糖;无酶传感器   
      1940
      |
      1257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1436 false
      发布时间:
    • 冯雪,柳艳霞,贺泽英,王雯雯,赵改名
      2016, 35(5): 514-519.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GC/Q-TOF MS)建立了稻米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产地溯源。利用D-最优设计对提取溶剂进行优化,通过偏最小二乘分析法考察了不同溶剂对代谢物提取效率的影响。考察了衍生试剂种类、衍生温度及时间对代谢物检测的影响,最终确定分析条件为:甲醇-水(1∶1)为提取溶剂,N-甲基-N-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三甲基氯硅烷(MSTFA-TMCS,99∶1)于60℃条件下衍生1h。选取10种代谢物考察仪器精密度、方法重现性和衍生产物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9%,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结合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MPP)软件,以主成分分析(PCA)法区分黑龙江省4个地区的29个绥粳4号稻米样本,分类效果显著。对显著变化(P<0.05,倍率变化≥2)的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鉴定,确定了11种特征标记物。结果表明,利用GC/Q-TOF MS建立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鉴别稻米产地具有可行性,为大米市场的规范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稻米;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代谢组学;主成分分析;产地鉴别   
      2195
      |
      3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1480 false
      发布时间:
    • 夏旭,刘春花,周爱梅,贺丽苹,刘欣,曹庸
      2016, 35(5): 520-525.
      摘要:以阿拉伯糖和磷酸酪蛋白肽进行水热反应,制备水溶性多色荧光碳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FL)、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对所制备碳点的粒径大小、吸收光谱、发光性质、表面基团等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性能和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制备的荧光碳点平均粒径为4.62nm,其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81nm,XRD峰值约为21°,可在紫外灯下发出明亮的荧光,最大发射波长为414nm,且呈荧光多元发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存在—COOH,—NH2和—OH基团。该荧光碳点具有良好的性能,且对Cu2+和Fe3+有较强的选择性识别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荧光碳点的聚合导致粒径增大从而使荧光强度减弱。该碳点有望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分析和生物成像等领域。  
      关键词:碳点;荧光性能;荧光探针;金属离子   
      1893
      |
      1169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0884 false
      发布时间:
    • 王璐,刘成雁,王志嘉,任雪冬,吴冬冬,尤海丹,熊爽
      2016, 35(5): 526-531.
      摘要:建立了快速检测中药制剂中松香酸、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苏丹红Ⅰ~Ⅳ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样品以甲醇为提取溶剂,经Zorbax SB-C18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表明,6种化合物分别在3.0~100μg/L(苏丹红Ⅰ,Ⅱ)及30~1000μg/L(松香酸、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及苏丹红Ⅲ,Ⅳ)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为0.7~8.6μg?kg-1,定量下限为2.2~25.1μg?kg-1。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各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6.5%~94.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9.9%。采用酸化提取液的方法解决了苏丹红Ⅲ和Ⅳ的光学异构现象带来的计算误差。通过对目标化合物碎片离子的研究以及质谱裂解规律的总结,为其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快速、灵敏,适合掺假中药制剂中松香酸及苏丹红含量的检测。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松香酸;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苏丹红Ⅰ~Ⅳ;中药制剂   
      2044
      |
      1185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2962 false
      发布时间:
    • 司晓喜,朱瑞芝,刘志华,马雪英,朱丽,张凤梅,刘春波,陆舍铭
      2016, 35(5): 532-538.
      摘要:建立了烟草中43种农药的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 MS)分析方法。采用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样品以丙酮-正己烷(1∶1)进行萃取,萃取液经N 丙基乙二胺(PSA)吸附剂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后,用GC-NCI-TOF MS进行检测。通过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的精确质量数测定,建立了农药的特征离子数据库,结合目标物保留时间、碎片离子的丰度比、裂解规律、同位素离子峰簇等进行目标物定性鉴定。配制基质匹配标准曲线,以磷酸三苯酯(TPP)为内标进行定量测定。43种农药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不小于0.993,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9.6%,定量下限为1.3 ~5.0 μg/kg;在3个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76.4%~96.6%。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性和灵敏度高,满足烟草中多农药残留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要求。  
      关键词:烟草;农药;QuEChERS;电子轰击电离;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2242
      |
      1176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0121 false
      发布时间:
    • 宋鑫,杭学宇,王芹,王露,冯晓青,茅力
      2016, 35(5): 539-544.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定量测定小龙虾中20种有机氯类混合农药残留的方法,并对提取溶剂、净化方法等分析条件进行优化。最终采用乙腈提取样品,乙酸乙酯-环己烷(1∶1)定容,凝胶渗透色谱(GPC)和氨基固相萃取柱(Carb/NH2)联合净化,以GC-MS检测,选择离子扫描(SIM)模式监测目标化合物的特征离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20种化合物在0.01~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4),各有机氯的检出限(S/N=3)为0.1~1.5 μg/kg。分别对虾黄和虾尾进行5,10,20 μg/kg 3个水平的加标实验,方法的回收率为71.3%~117.3%,相对标准偏差为0.6%~7.5%。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样品净化效果好,适用于小龙虾中有机氯类农药的多残留测定。  
      关键词:气相色谱-质谱;小龙虾;有机氯;凝胶渗透色谱;固相萃取;残留   
      2074
      |
      1159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0584 false
      发布时间:
    • 黄颖,陈丽飞,郑思宁
      2016, 35(5): 545-550.
      摘要:制备了银与白炭黑复合物修饰碳糊电极(Ag-SiO2/CPE),建立了一种简便、灵敏的检测四溴双酚A(TBBPA)的电化学方法。 合成了Ag-SiO2复合物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法(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CV)及交流阻抗法(EIS)对Ag-SiO2/CPE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 以CV和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探讨了TBBPA在Ag-SiO2/CPE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 结果表明:与裸CPE相比,Ag-SiO2/CPE对TBBPA的电催化氧化活性明显提高。优化了测定过程中的实验条件如修饰剂含量、pH值与扫速,考察了该修饰电极的重现性、稳定性和干扰性。 在最佳条件下,TBBPA浓度在0.010~0.10 μmol/L和0.10~25 μmol/L范围内与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9 nmol/L。 以此方法测定电子产品中TBBPA的含量,回收率为96%~103%,测定结果与毛细管电泳法吻合。  
      关键词:银与白炭黑复合物;四溴双酚A;电化学;电子产品   
      1933
      |
      1009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1961 false
      发布时间:
    • 马春艳,段琼,封淑华
      2016, 35(5): 551-556.
      摘要: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UPLC-DAD-QTOF-MS)技术检出某保健酒中非法添加了一种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衍生物,经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采用UPLC-DAD-QTOF-MS、核磁共振(NMR)和红外光谱(IR)技术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结构鉴定,确定其为一种新型艾地那非衍生物,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关键词: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衍生物;UPLC-QTOF-MS;NMR;IR;结构鉴定   
      2043
      |
      1160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09782 false
      发布时间:
    • 王同珍,陈孝建,安爱,邱思聪,王修伟,姜春宝,陈鹏飞,曹维强
      2016, 35(5): 557-562.
      摘要:测定了5种不同种类动物油(鸡油、牛油、鸭油、羊油和猪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探讨了利用动物油脂肪酸的指标对不同种类的动物油进行分类和判别的可能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5种动物油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利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对5种动物油的脂肪酸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得出动物油的主要组成为C16∶0,C18∶0,C18∶1c-9,C18∶2c-9,12和C14∶0,这5种脂肪酸在鸡油、牛油、鸭油、羊油和猪油中的总含量分别为92.1%,93.5%,93.5%,90.6%和95.6%。5种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均小于1。主成分分析降维得到3个主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数据,依次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建立了3个动物油典则判别函数,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对于鸡油、牛油、鸭油、羊油和猪油的初始分类正确率和交叉验证正确率均为100%。  
      关键词:动物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2076
      |
      1182
      |
      6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1696 false
      发布时间:
    • 李桂芳,何晓英,贾晶
      2016, 35(5): 563-568.
      摘要:制备了聚磷钨酸/壳聚糖-乙炔黑修饰电极(p-PTA/CS-AB/GCE),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氯霉素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pH 6.0的PBS溶液中,氯霉素(CAP)在该修饰电极上出现1个还原峰,在40~400 mV/s扫速范围内,CAP的还原峰电流与扫速呈线性关系,说明CAP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是受吸附控制的不可逆过程。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不同浓度的CAP进行检测,在5.0×10-7~1.0×10-4 mol/L浓度范围内,还原峰电流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5.13×10-8 mol/L。用该方法对氯霉素片进行检测,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回收率为97.7%~105.1%。  
      关键词:氯霉素;磷钨酸;壳聚糖;乙炔黑;差分脉冲伏安法;修饰电极   
      2098
      |
      1108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1901 false
      发布时间:
    • 胡美华,朱惠芳,马丽芳
      2016, 35(5): 569-573.
      摘要:建立了液下单液滴微萃取/快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蔬菜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方法,并对前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液下单液滴微萃取技术对样品进行萃取和浓缩,以快速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离检测,内标法定量。在优化条件下,治螟磷、甲拌磷、异稻瘟净、甲基对硫磷、皮蝇磷、马拉硫磷、毒死蜱、水胺硫磷和喹硫磷9种有机磷农药的色谱峰分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5 8,检出限为0.32~0.91 μg/kg,加标回收率为83.2%~134.5%,相对标准偏差(n=5)为3.4%~16.5%。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分析快速,灵敏度高,能够应用于蔬菜中这9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  
      关键词:液下单液滴微萃取;有机磷;快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蔬菜   
      2016
      |
      1117
      |
      6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1600 false
      发布时间:
    • 孟宪双,马强,白桦,张庆,郭项雨,吕庆
      2016, 35(5): 574-578.
      摘要:建立了化妆品中己脒定和氯己定及其盐类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及质谱确证分析方法。化妆水、香波、散粉及膏霜等试样经饱和氯化钠溶液破乳,唇膏等蜡质类试样经四氢呋喃分散后,依次加入水和甲醇,涡旋振荡混匀,进行超声辅助提取,固相萃取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以0.1%三氟乙酸-水和0.1%三氟乙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检测,外标法定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确证。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己脒定(羟乙基磺酸)盐和氯己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6);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10 mg/kg和20 mg/kg;在20~3 000 mg/kg加标水平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1.9%~97.6%,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0.9%~7.8%。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用于化妆品的实际检验工作。  
      关键词:己脒定;氯己定;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确证;化妆品   
      2128
      |
      6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1191 false
      发布时间:
    • 张晓利,刘伟红,吴洁珊
      2016, 35(5): 579-584.
      摘要:建立了固相萃取(SPE)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同时测定纺织品中14种二苯甲酮类(BPs)和苯并三唑类(BZTs)紫外吸收剂的分析方法。样品以甲醇-四氢呋喃超声提取,提取液经ENVI-Car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在C18色谱柱和乙腈-0.1%甲酸水流动相下梯度洗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结果表明,14种紫外吸收剂在0.1~5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1~5 mg/kg;阴性涤纶和腈纶样品在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n=6)为81.5%~9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7.5%。该方法简单快速,回收率和精密度良好,适用于纺织品中14种紫外吸收剂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紫外吸收剂;纺织品;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固相萃取   
      2003
      |
      1122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2287 false
      发布时间:
    • 刘付建
      2016, 35(5): 585-589.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涂料中11种苯甲酮类和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方法。乳胶漆类样品经水分散后,乙酸乙酯提取;木器清漆类样品以乙腈直接提取。提取液以C18色谱柱为分离柱,在乙腈-水流动相体系下变流速洗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11种紫外吸收剂在0.1~5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不小于0.999 0;方法检出限为10~30 mg/kg;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n=6)为80.7%~10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0%~8.7%。该方法简单、快速,回收率和精密度良好,适用于涂料中11种紫外吸收剂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紫外吸收剂;涂料;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变流速洗脱;苯甲酮类;苯并三唑类   
      2022
      |
      1178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2589 false
      发布时间:
    • 熊姗,方智利,何忠义,钟昀,刘云晶,李康宇
      2016, 35(5): 590-594.
      摘要:采用基于1,3,5-三[4-苯甲酸]-均苯三甲酰胺配体构筑的具有一维孔道及酰胺活性基团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m-L)作为毛细管固定相,研究其在气相色谱中分离烷烃、醇类和取代芳香烃方面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烷烃、醇类及酚类异构体在这种MOF上得到了有效分离。这些有机物的分离基于毛细管内壁存在的范德华力,以及有机物内的羟基与MOF材料的活性基团酰胺之间的氢键作用力。分离芳香异构体过程为放热过程,同时受焓和熵的控制。  
      关键词:金属有机框架;气相色谱;分离;芳香烃异构体   
      2054
      |
      107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2758 false
      发布时间:
    • 杜敏,王春华,侯桂革,陈琴,刘文帅,孙居锋
      2016, 35(5): 595-599.
      摘要:将咪唑基团与N-甲基二乙醇胺进行季铵化反应,经过重结晶纯化得到2-(2-羟乙基)-甲基-(1-甲基-1H-咪唑-2-亚甲基) 氯化铵(QAS-1),以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和飞行时间质谱(TOF-MS)等进行结构表征。并采用纸片法和振荡培养法初步研究了QAS-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甲型链球菌(α-H-tococcus)、大肠杆菌(E-coli)、绿脓杆菌(P-aeruginosa)等菌种的抗菌性能。结果显示,季铵盐QAS-1对这4种菌均显示较好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革兰氏阴性菌(E-coli,P-aeruginosa)的杀菌效果更加显著,且优于阳性药(葡萄糖酸氯己定)。  
      关键词:季铵盐;N-甲基咪唑;抗菌活性;细胞毒性   
      1972
      |
      1205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2822 false
      发布时间:
    • 郑晓园,王波,应芝,池涌,金余其
      2016, 35(5): 600-604.
      摘要:快速准确分析处理过程中含油污泥的含水率和含油率有助于现场评价其原油回收效率和优化处理工艺参数。以Dean-Stark装置测定的含油污泥样品的含水率和含油率作为参考值,利用低场核磁共振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样品含水率和含油率校正集模型,考察了回波衰减曲线和横向弛豫时间T2曲线对校正集模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前者建立的校正集模型性能优于后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1个样品的含水率和含油率通用校正集模型,其含水率和含油率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5 7和0.978 5,校正标准差(RMSECV)分别为2.73%和2.22%。利用3个不同批次采集的HZ-OS样品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对于含水率和含油率模型,其验证集R2分别为0.914 1和0.924 7,预测标准差(RMSEP)分别为1.85%和2.04%,与RMSECV值比较接近,说明该模型的稳定性较好,可用于准确分析样品的含水率和含油率。  
      关键词:含油污泥;废物处理;核磁共振;含水率;含油率;主元分析   
      1975
      |
      98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1550 false
      发布时间:
    • 刘江美,严丽萍,刘文涵,滕渊洁
      2016, 35(5): 605-608.
      摘要: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了具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的纳米银溶胶,进而利用亚胺硫磷(Phosmet)吸附于纳米银胶表面使其产生SERS光谱,并对Phosmet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选择硫氰化钾(KSCN)为内标物,通过不同浓度亚胺硫磷的拉曼特征峰(S—P伸缩振动503 cm-1)与内标物SCN-的特征峰(2 120 cm-1)峰高的相对强度比,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Phosmet的线性范围为5.0×10-7~1.2×10-5 mol?L-1,相关系数为0.997 8;按7次空白实验所对应响应值IR的3倍标准偏差,计算得检出限为2.82×10-7 mol?L-1;回收率为88.7%~1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8.0%。方法测定简单、操作方便、内标物干扰小,可应用于其他农残的分析测定。  
      关键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亚胺硫磷;内标法;银溶胶   
      2065
      |
      1126
      |
      7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09858 false
      发布时间:
    • 何东
      2016, 35(5): 609-613.
      摘要:基于固相萃取(SPE)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仪(UPLC-MS/MS),建立了一种测定冰淇淋和雪糕中3种季铵盐消毒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和苄索氯铵)残留量的方法。样品融化混匀后,用乙腈提取和沉淀蛋白,提取液经弱阳离子交换(WCX)固相萃取柱净化,氮吹浓缩后,采用亲水色谱柱(HILIC)在0.1%甲酸乙腈-10 mmol/L乙酸铵流动相体系中等度分离,在质谱的电喷雾(ESI)离子源正模式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结果表明,3种季铵盐在0.5~2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的定量下限(S/N=10)为3.0~5.5 μg/kg,3个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90.7%~102.2%,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4%~6.4%。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适用于冰淇淋和雪糕中3种季铵盐消毒剂的检测。  
      关键词:季铵盐;冰淇淋和雪糕;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UPLC-MS/MS);固相萃取(SPE)   
      2076
      |
      1196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1769 false
      发布时间:
    • 方海红,朱益雷,魏惠珍,金浩鑫,殷文静,饶毅
      2016, 35(5): 614-617.
      摘要:建立了以离子液体1-辛基-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OminPF6)为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添加剂分离莨菪类生物碱的方法,探讨了离子液体的保留模型及机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了检测波长、有机相种类和比例、离子液体的种类、pH值和浓度、缓冲盐体系等因素对莨菪类生物碱色谱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离子液体作为流动相添加剂时,可明显改善此类生物碱的分离效果,减少色谱峰的拖尾,提高分离效率。研究显示,OminPF6浓度与容量因子的变化符合溶质计量置换保留模型(SDM-R),且保留过程以竞争吸附为主。  
      关键词:离子液体;高效液相色谱法;莨菪类生物碱;色谱行为;保留机理   
      2031
      |
      1119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2170 false
      发布时间:
    • 梁顺超,魏小平,黄文刚,李建平
      2016, 35(5): 618-626.
      摘要:适配体是一小段经体外筛选得到的寡核苷酸序列。适配体中的胸腺嘧啶(T)碱基可与Hg2+形成比双链DNA更加稳定的T-Hg2+-T结构。利用该性质结合电化学测量方法可制作检测Hg2+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适配体电化学传感器,并建立微量Hg2+的检测方法。该文对近年来发展的检测Hg2+的适配体电化学传感器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对文献报道的几类传感器的构建过程和检测机理进行了详述,对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此类传感器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引用文献83篇。  
      关键词:适配体;Hg2+;电化学传感器;综述   
      1917
      |
      1250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0803 false
      发布时间:
    • 杨志广,李运林,陈亚红,郭雷,张建夫,彭鹏
      2016, 35(5): 627-634.
      摘要:线粒体在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内部环境的微小变化会影响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同时线粒体内许多活性小分子在细胞的许多生理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可视化监测线粒体自身及内部微环境的变化对于生命现象的研究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荧光分析法因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实时检测以及损伤小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双光子荧光探针技术相对于单光子荧光技术具有长波吸收短波发射、高度的三维空间选择性、大的穿透深度、避免荧光漂白和光致毒以及降低组织自发荧光干扰等特点,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介绍了有机双光子吸收基本原理以及有机双光子线粒体内活性小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现状,同时对有机线粒体内活性小分子荧光探针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线粒体;活性小分子;双光子;荧光探针;检测;综述   
      1920
      |
      1184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0055 false
      发布时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