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5 34 3
    • 马超,申少斐,赵磊,王进义
      2015, 34(3): 246-256.
      摘要:微流控芯片技术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新兴分析技术,具有微型化、集成化、高通量、低消耗、高灵敏、分析速度快等特点。如今,微流控芯片技术已发展成为自然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展现出巨大的优势,尤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概述了近年来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器官水平和生物个体水平等多个尺度上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生物大分子;细胞;器官;生物个体;综述   
      2256
      |
      54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536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田恬,黄艺顺,林冰倩,魏晓峰,周雷激,朱志,杨朝勇
      2015, 34(3): 257-267.
      摘要:纸芯片微流控技术是一种新型微流控技术。相比于以玻璃、石英、高聚物等为基底的传统微流控芯片,纸芯片具有成本低、易操作、可携带、耗样量小等优点。该文介绍了纸芯片的发展及常用的制作方法,并举例说明了光度法、荧光法、化学发光及电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法在纸芯片检测中的应用;归纳了纸芯片技术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控以及食品安全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对纸芯片微流控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纸芯片微流控;制作;检测;应用;综述   
      2936
      |
      6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64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赵华宙,王春艳,徐溢,王蓉,蒋艳,廖鑫,郑祥权
      2015, 34(3): 268-275.
      摘要:微流控芯片分析平台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光谱分析方法结合,充分利用了SERS法所具备的样品前处理简便、检测无损、成分辨识度高以及适宜水环境检测等优点,在生化分析检测领域备受关注。微流控SERS芯片设计及芯片上SERS增强基质的制备是构建微流控SERS芯片分析方法和系统的关键,也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可重复性的核心问题。该文在介绍微流控SERS芯片的基本构型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微流控SERS芯片上SERS基质的制备方法及其测试效果。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MEMS)加工技术制备的SERS基质,具有纳米粒径有序可控、便于集成制备但增强基质材料种类有限的特点;基于化学沉积和自组装等理化方法制备的SERS基质具有基质种类易拓展、成本低、与微流控通道结合方法灵活等特点。在这些基础上构建的微流控SERS芯片及其分析测试方法和系统,在细菌等许多生化检测领域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微流控SERS芯片;SERS基质;细菌检测;综述   
      2253
      |
      577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57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李颖,刘笔锋
      2015, 34(3): 276-282.
      摘要: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或核酸的功能与其三维结构密切相关,折叠动力学研究可揭示生物大分子从自由的一级结构形成具有活性高级结构的动态过程,近年来倍受科学界重视。生物大分子的折叠过程一般发生在毫秒、微秒甚至是亚微秒时间水平,而启动折叠反应则需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超快混合器能使溶液在短时间内达到完全混合从而触发反应,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折叠动力学研究。该文系统评述了超快微混合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其在大分子折叠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大分子;折叠动力学;微流控芯片;混合器   
      2269
      |
      51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65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吴晶,黄伶慧,王远航,李风云,蒲巧生
      2015, 34(3): 283-288.
      摘要:微流控芯片电泳具有样品和试剂消耗量小、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以及便于微型化等特点,特别适合于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相关的现场快速检测。该文综述了微流控芯片电泳技术在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食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非法食品添加剂以及环境样品中有害无机离子、有机污染物等目标物检测方面的典型应用实例,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了微流控芯片电泳走向实际应用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微流控技术;电泳;食品安全;环境分析;综述   
      2302
      |
      488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67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马玖彤,江丹丹,祁瑞芳,贾琼
      2015, 34(3): 289-295.
      摘要:样品预处理技术是微流控芯片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整体材料是近几年在色谱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色谱填料,具有结构均匀、传质速度快、通透性好、制备过程简单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微流控芯片系统中。该文综述了整体柱富集技术在微流控芯片系统中的应用进展,引用文献80篇。  
      关键词:整体柱;富集;微流控芯片;应用;综述   
      1967
      |
      629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67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李银保,张贝贝,何启迪,陈缵光
      2015, 34(3): 296-301.
      摘要:斑马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模型,为人类重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手段。然而传统的基于斑马鱼模型的研究常使用微孔板、烧杯或培养皿,方法通量及自动化程度低,且无法准确快速地提供药物刺激。微流控芯片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诸多科学工作者的青睐。该文对斑马鱼疾病模型的构建、基于微流控芯片和斑马鱼模型在药物筛选中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和评价,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斑马鱼;药物筛选;综述   
      2441
      |
      487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65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李博伟,陈令新
      2015, 34(3): 302-307.
      摘要:微流控芯片实验室是一种以在微米尺度的空间中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具有灵活集成多种单元技术,降低样品消耗量等优势。拉曼光谱是一项重要的现代光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和生物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基于纳米银或金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SERS)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和生物分析样品进行痕量分析。该文主要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微流控芯片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包括纳米粒子合成、芯片设计以及常见的传感器类型,介绍了其在生命科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显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芯片实验室;表面增强拉曼;环境污染物;生物分析;综述   
      3096
      |
      546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52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李向堂,张礼春,赵书林
      2015, 34(3): 308-313.
      摘要:运用自行设计组装的微流控芯片电泳化学发光检测装置和单细胞分析专用玻璃微流控芯片,建立了一种测定人单个血红细胞中血红蛋白(Hb)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双T型的窄进样通道,宽反应通道及适中分离通道的玻璃微流控芯片,集成单个细胞的进样、固定、溶胞、分离和检测等操作于一块微流控芯片上。以pH 10.5的硼砂缓冲液为电泳介质,选用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对人单个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血红蛋白的质量在2.0 ~90 pg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峰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8 pg。通过对19个血红细胞进行检测,得到人单个血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在14~68 pg范围内,该结果与无氰HGB测量法测得的总体细胞血红蛋白的平均值(34.5 pg)基本一致。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电泳;化学发光检测;单细胞分析;人血红细胞;血红蛋白   
      2294
      |
      56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56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耿丹丹,董琦,谭亮,迟晓峰,许旭,胡风祖
      2015, 34(3): 314-320.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在线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二苯基三硝基苯肼(HPLC-DAD-ESI/MSn-DPPH)快速筛选和鉴别丹参和康定鼠尾草中抗氧化活性成分和含量的方法。经液相色谱、质谱和文献报道综合分析鉴定出丹参和康定鼠尾草中的3种抗氧化活性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异迷迭香酸苷和迷迭香酸。比较了热回流、超声辅助提取和快速溶剂萃取的提取效果,并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这3种化合物均可有效分离,并在1.7~35.3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5~0.999 8,检出限为0.05~1.85 μg/mL,定量下限为0.18~6.16 μg/mL,平均回收率为96.6%~97.2%,相对标准偏差为1.1%~1.3%。运用该方法测定丹参和鼠尾草样品中这3个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咖啡酸 0.303,0.254 mg/g;异迷迭香酸苷1.019,1.401 mg/g;迷迭香酸17.279,8.104 mg/g。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从复杂天然产物中快速筛选与鉴别抗氧化活性成分。  
      关键词:丹参;康定鼠尾草;抗氧化活性成分;HPLC-DAD-ESI/MSn-DPPH在线筛选   
      2101
      |
      512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58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周文莉,阚文彬,王玉红,张琳,王彦,阎超
      2015, 34(3): 321-327.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川贝枇杷糖浆中6种有效成分(桔梗皂苷D、贝母辛、齐墩果酸、西贝素、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含量的微流蒸发光散射检测器(μELSD)与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CEC)联用检测方法。搭建pCEC-μELSD联用平台,采用C18毛细管色谱柱(EP-150-15-3-C18),流动相为乙腈(A)-10 mmol?L-1甲酸-三乙胺水溶液(pH 11.0)(B),梯度洗脱,柱流速为1.02 μL?min-1,施加电压为+10 kV,雾化载气流速为0.4 L?min-1,蒸发温度为40 ℃。川贝枇杷糖浆中6种有效成分可在10 min内得到分离检测,6种有效成分的线性范围可达4个数量级,检出限均在pg水平,加标回收率为97.9%~103.0%。所建立的 pCEC-μELSD联用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且简便、快速、可靠,可用于川贝枇杷糖浆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微流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加压毛细管电色谱;贝母生物碱类;桔梗皂苷D;齐墩果酸   
      1983
      |
      472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67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胡琪,谭学才,吴佳雯,李晓宇,李鹏飞,余会成,李小燕,雷福厚
      2015, 34(3): 328-334.
      摘要:以灭除威(XMC)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合成的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在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表面合成分子印迹膜,研制了测定XMC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扫描电镜(SEM)对传感膜的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法(EIS) 和差示脉冲伏安法(DPV)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研究。DPV测试表明,XMC的浓度在1.0×10-7~2.0×10-5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7 9,检出限(S/N=3)为 1.5×10-8 mol?L-1。选择性识别实验结果表明,XMC印迹敏感膜的印迹因子(β)达到2.94,相对于干扰物的选择因子(α)均大于1,对与XMC结构相似的速灭威的选择因子达到2.39,说明该印迹膜对XMC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过程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动力学结合速率常数k为73.05 s。将此传感器应用于蔬菜样品的加标回收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5.4%~108.0%。  
      关键词:灭除威;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选择性识别   
      2697
      |
      623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66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刘正才,蔡春平,林永辉,杨方,刘素珍,徐敦明,潘迎芬
      2015, 34(3): 335-340.
      摘要:建立了一种分散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样品中草甘膦(PMG)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AMPA)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0.2%甲酸水超声提取,层状氢氧化镁铝水滑石(Mg-Al-LDHs)吸附富集,碳酸钠溶液洗脱后,以9-芴基氯甲酸酯(FMOC-Cl)为衍生剂衍生2 h,Kinetex C18柱(50 mm×2.1 mm,2.6 μm,Phenomenex)分离,以乙腈-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2%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电离(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在10~1 000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015 mg/kg和0.05 mg/kg;在不同基质中,0.05,0.1,1.0 mg/kg 3个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6.6%~95.7%,相对标准偏差为5.1%~12.2%。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等特点,可用于茶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残留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茶叶;草甘膦;氨甲基膦酸   
      2624
      |
      704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63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刘芳文,颜文,徐维海
      2015, 34(3): 341-345.
      摘要:建立了水体中12 种缓蚀剂(苯并噻唑和苯并三唑类衍生物)的大体积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TV/GC-MS)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1.0 L 水样经0.45 μm 滤膜过滤后调至pH 3.0,通过HLB 固相萃取柱富集。目标化合物经6 mL甲醇-乙腈(1∶1)淋洗,洗脱液用氮气吹扫至近干后,加入丙酮、内标物和硅烷化试剂定容至1 mL,置于烘箱中38 ℃衍生化1 h后,密封于细胞瓶中待测。试样采用DB-5MS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选择离子模式(SIM)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0.1~100 ng/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2。自来水中12 种化合物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46%~11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16%。河水中目标化合物的 回收率为43%~117%,RSD为1.0%~15%。自来水和河水中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限分别为0.050~1.3 ng/L和0.057~1.8 ng/L。该方法成功用于广州珠江河段缓蚀剂污染物含量的分析。  
      关键词:缓蚀剂;固相萃取;硅烷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河水   
      2246
      |
      52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62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易锡斌,裘立群,刘世琦,黄晓琴
      2015, 34(3): 346-351.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禽肉组织中盐酸金刚烷胺、盐酸金刚乙胺、地塞米松、替米考星及喹乙醇代谢物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用2 mol/L氢氧化钠溶液水解,盐酸调节pH值后,以乙腈作为提取溶剂,经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各待测物分别经0.1%甲酸甲醇溶液和氨化甲醇(0.1%氨水)洗脱,Phenomenex Kinetex C18(100 mm×4.6 mm,2.6 μm)色谱柱进行分离,采用0.1%甲酸(含5 mmol/L乙酸铵)-甲醇作流动相,梯度洗脱,串联质谱法对5种药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种药物在2~1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6 2~0.999 8。在加标浓度为5~50 μg/kg的禽肉组织中,这5种药物的加标回收率为73.7%~92.3%,相对标准偏差(n=5)为3.9%~16.6%,检出限为0.2~3.0 μg/kg,定量下限为0.7~10 μg/kg。方法快速、简便、经济实用,符合法规要求,可满足日常检测的需要。  
      关键词:盐酸金刚烷胺;盐酸金刚乙胺;地塞米松;替米考星;喹乙醇代谢物;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2126
      |
      681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63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刘毅,彭丽华,任昀
      2015, 34(3): 352-356.
      摘要:发展了基于DNA探针的新型银离子免标记检测方法。富含C和G碱基的DNA序列可在荧光染料硫黄素T(ThT)的诱导下折叠形成四链体结构,并使ThT的荧光显著增强,但该ThT—DNA复合形成的四链体易被银离子破坏。依据此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免标记银离子传感器。银离子的响应范围为0.1~10 μmol/L,检出限为60 nmol/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湘江水和自来水样品中银离子的检测,结果表明ThT—DNA复合四链体有望提供一种可靠、高灵敏和特异的检测平台,实现复杂体系中银离子的定量分析。  
      关键词:G-四链体;银离子(Ag+);硫黄素T(ThT);传感器   
      2949
      |
      457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54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李桂芳,贾晶,何晓英
      2015, 34(3): 357-361.
      摘要:采用电聚合和滴涂法制备了乙炔黑/聚对氨基苯磺酸修饰电极(AB/PABSA/GCE),并用交流阻抗法(EIS) 进行了表征,运用循环伏安法(CV)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后,研究了香兰素(Van)在AB/PABSA/GCE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pH 7.0的PBS溶液中,Van在该修饰电极上有1个氧化峰,无还原峰,在40~300 mV/s扫速范围内,Van氧化峰电流与扫速呈线性关系,说明Van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是受吸附控制的不可逆过程。该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数及参加反应的质子数均为2,电极有效面积A=0.065 7 cm2,扩散系数D=1.557×10-3 cm2/s,反应物吸附量Γ=2.249×10-8 mol/cm2 。采用计时电流法(CA)对不同浓度的Van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在5~460 μmol/L浓度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 5),检出限为2.09×10-7 mol/L。运用该方法对巧克力样品进行了检测,回收率为93.0%~114.2%。  
      关键词:乙炔黑;对氨基苯磺酸;香兰素;电聚合;计时电流法   
      2091
      |
      44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666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刘彦东,张权,陈文生,洪亮
      2015, 34(3): 362-366.
      摘要:对比了3种固相萃取柱(HLB柱、C18柱和PEP柱)对复杂乳品基质中目标物检测的影响,并建立了同时测定乳品中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及氯霉素等8种抗生素残留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表明:HLB固相萃取柱的洗脱及净化效果较好,适用于复杂乳品基质的洗脱净化。在优化条件下,8种抗生素在5.0~100.0 μg/L 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检出限为0.09~ 0.84 μg/kg,定量下限为0.32~ 2.23 μg/kg。8种抗生素在不同加标浓度下(5,10,30 μg/kg)的回收率为73.2%~93.3%,相对标准偏差(n=5)为1.4%~3.6%。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复杂乳品基质中8种不同种类抗生素的同时检测。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HPLC);固相萃取(SPE);乳品;抗生素残留;净化   
      2041
      |
      475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545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 刘娇,吴淑琪,贾静,佟玲
      2015, 34(3): 367-374.
      摘要:挥发酚被列为环境优先控制的有机污染物,已成为评价环境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文简述了挥发酚的化学性质及地质环境来源,概括了国内外挥发酚测定的相关标准方法,从样品预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地质环境样品中挥发酚分析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溶剂萃取、蒸馏、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和吹扫捕集等样品预处理技术,以及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溴化容量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酚生物传感器法等技术在地质环境样品中挥发酚分析上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挥发酚的分析技术及其环境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挥发酚;地质环境样品;预处理;检测技术;综述   
      2058
      |
      645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71686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