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5 44 8

      综述

    • 锂电池产业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与应对策略

      李允中, 张群, 文昊楠, 杨学志, 陆达伟, 汪帅马, 熊晶晶, 张海燕, 傅建捷, 刘倩, 江桂斌
      2025, 44(8): 1469-1477. DOI: 10.12452/j.fxcsxb.250313190
      锂电池产业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与应对策略
      摘要:能源转型需求推动锂电池产业快速发展,但其全生命周期的环境代价日益突出。该文综述了锂电池产业“采矿-冶炼-使用-回收”各阶段的环境影响,并探讨相应应对策略。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植被破坏、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碳排放、重金属污染及新污染物排放。为降低环境影响,锂渣资源化利用、废旧电池绿色回收(如生物/有机酸浸出)和直接再生等技术正持续优化和应用。政府需制定并完善政策,以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加强全链条固废监管与资源化利用,包括通过“电池护照”制度实现责任追溯,构建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等策略,以促进锂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污染控制;监管政策   
      92
      |
      14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07547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对苯二胺类抗氧剂及其醌类转化产物分析检测研究进展

      祝文龙, 李福华, 刘小云, 刘润增
      2025, 44(8): 1478-1488. DOI: 10.12452/j.fxcsxb.250327234
      对苯二胺类抗氧剂及其醌类转化产物分析检测研究进展
      摘要:对苯二胺类化合物(PPDs)是橡胶工业的关键抗氧剂,其自身及醌类转化产物(PPD-Qs)的环境释放与生态风险已引起广泛关注,当前迫切需要开发精准识别和定量分析环境介质中PPDs和PPD-Qs的分析检测方法。该文综述了PPDs和PPD-Qs在多类环境介质中的前处理方法及其色谱-质谱、电化学和光谱等主要检测技术,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构建标准化检测体系,发展实时检测技术,评估再生橡胶二次污染风险并开发绿色替代抗氧剂,为推动PPDs和PPD-Qs的环境检测与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PPDs;PPD-Qs;样品前处理;检测方法   
      55
      |
      10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07538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姚晟超, 简绮颖, 严钧, 张凯
      2025, 44(8): 1489-1504. DOI: 10.12452/j.fxcsxb.250331243
      我国室外环境气源微/纳米塑料监测与分析技术:现状、挑战与展望
      摘要:为促进对中国气源微/纳米塑料污染现状的认知及后续研究与治理,该文系统梳理了现有研究中针对中国及周边海域的室外气源微塑料的采样、前处理、检测和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城市是气源微塑料的重要来源,微塑料丰度整体上从城市、乡村、偏远地区依次降低。并且,在大气悬浮颗粒物和大气干湿沉降物等多种介质中均检出微塑料。然而,不同研究因采样、前处理与检测方法的差异,导致微塑料丰度数据的可比性受限。单个样品的采集量能显著影响气源微塑料的丰度结果(p < 0.05),低采集量会造成数据结果偏高。此外,气源纳米塑料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然而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不容小觑。未来需加强室外气源微/纳米塑料监测与分析技术研究,推动方法向普适性、高效性与标准化发展。  
      关键词:微塑料;空气;方法;分布情况;影响因素   
      60
      |
      9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08190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溶解性有机质化学组成表征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

      胡浩杰, 何晨, 史权
      2025, 44(8): 1505-1515. DOI: 10.12452/j.fxcsxb.24123147
      溶解性有机质化学组成表征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溶解性有机质(DOM)广泛分布于水体、冰川和土壤中,是全球碳循环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对水生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DOM是一类具有丰富官能团的非均质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复杂性导致难以对其进行精确表征。该文综述了三维荧光光谱(EEM)、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 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在解析DOM化学组成中的应用,然后对不同技术手段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各种分析手段从宏观到微观提供了DOM多层次的化学组成信息,但对其组成结构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开发样品处理和衍生化方法以减少基质干扰,以及应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增强复杂信息解析能力。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天然有机质;化学组成;分子组成;化学结构   
      43
      |
      6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99982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李世琪, 马桂岑, 黄旭晨, 王子琪, 梁婷, 柴云峰, 李祖光, 陈红平
      2025, 44(8): 1516-1525. DOI: 10.12452/j.fxcsxb.25010609
      功能化磁性氧化石墨烯材料在痕量污染物检测前处理及去除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功能化磁性氧化石墨烯材料是基于磁性氧化石墨烯(MGO)进行特定功能化改性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选择性好、吸附能力强、毒性低且可多次循环利用的特点,在污染物检测与去除中应用广泛。该文综述了共价修饰、非共价修饰以及元素掺杂合成功能化MGO材料的主要方法;总结了巯基、氨基、磺酸基和硅烷基等表面修饰基团在提升MGO材料功能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功能化MGO材料与污染物分子之间的氢键、π-π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和络合作用等分子作用力。此外,还阐述了功能化MGO材料在检测和去除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方面的独特性能及应用优势;展望了功能化MGO材料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不同功能化MGO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磁性氧化石墨烯;功能化;痕量污染物;检测;去除   
      70
      |
      4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32021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马静, 张艺严, 张文韬, 李鱼, 杜晶晶, 孙振丽
      2025, 44(8): 1526-1538. DOI: 10.12452/j.fxcsxb.25033125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新污染物快速检测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
      摘要:新污染物(ECs)是指在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可检测到,且即使以低剂量存在,也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构成潜在风险的一类化学物质。当前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ECs主要包括受国际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等。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因其高灵敏度、快速响应与无损检测等优势,在ECs的高效识别与定量分析中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该文系统综述了SERS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增强机制,重点分析了提升基底的灵敏度、选择性和实用性的关键策略与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SERS在超灵敏检测各类ECs方面的研究动态,尤其关注了人工智能算法在SERS光谱数据处理与ECs识别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当前技术在复杂环境样品中检测ECs的挑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新污染物(ECs);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增强策略;基底实用性;人工智能(AI)   
      52
      |
      17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200003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镧系配位发光材料在新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向祎斐, 黄小英, 龚新颖, 童圆君, 龚正君
      2025, 44(8): 1539-1546. DOI: 10.12452/j.fxcsxb.250325225
      镧系配位发光材料在新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新污染物(ECs)污染已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亟需发展可实现其快速准确分析的方法。镧系离子(Ln3+)因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长荧光寿命、大Stokes位移等优点而在ECs检测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Ln3+的f→f跃迁宇称禁阻,导致Ln3+在自由状态下的激发光吸收效率极低,光致发光性能差。利用具有较高吸光系数的有机配体与Ln3+配位,并通过有机配体至Ln3+的能量传递,可制备具有较高发光效率的镧系配位材料(LnCMs)。且由于LnCMs的配体分子选择丰富,纳米结构可调,使之可满足不同ECs的快速准确分析需求。该文系统介绍了近年LnCMs在ECs检测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情况,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展望,可为实现ECs的有效监管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关键词:新污染物;镧系荧光;配位材料;快速检测   
      46
      |
      9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200015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张衡, 谢依侨, 陈智, 董猛, 刘舒芹
      2025, 44(8): 1547-1556. DOI: 10.12452/j.fxcsxb.250321212
      微塑料在人体中的赋存水平、分析方法及潜在危害研究进展
      摘要:微塑料(MPs)通常指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纤维、碎片或颗粒,是一类新兴的环境污染物,因其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与食品基质中,已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目前,人体内已检测出超过20种微塑料类型,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该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微塑料在人体内的赋存水平、分析方法及其对人体健康潜在危害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对微塑料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和检测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对人体中微塑料分析方法以及健康危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微塑料(MPs);人体分布;前处理;检测技术;健康效应   
      44
      |
      14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432958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研究报告

    • 张艺严, 马静, 孙振丽, 杜晶晶
      2025, 44(8): 1557-1567. DOI: 10.12452/j.fxcsxb.250331247
      基于可解释深度学习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微塑料高效识别方法
      摘要:微塑料(MPs)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的重大挑战。传统检测方法在MPs检测中存在诸多局限,迫切需要开发无需复杂前处理的高灵敏检测技术。为解决MPs检测难题,该研究构建了一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捕获-深度学习识别-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CAM)解释”的MPs新型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海绵基底可有效捕获MPs,数据增强与预处理技术可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的多分支二分类深度学习网络对MPs的分类准确率可达85%,显著高于机器学习模型与常规1D-CNN模型。Grad-CAM分析可清晰展示模型决策依据及误判原因。该方法在实际环境水样及混合样本中验证有效,具有较强抗干扰性能与实用性;所用基底材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便,具有成本优势与良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微塑料;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   
      27
      |
      9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18750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珠三角纺织印染废水中新污染物的识别与环境风险评估

      区晖, 刘永杰, 黄雅阳, 周志敏, 刘鹤, 谢丹平, 贾成俊, 刘威奇
      2025, 44(8): 1568-1576. DOI: 10.12452/j.fxcsxb.250331249
      珠三角纺织印染废水中新污染物的识别与环境风险评估
      摘要:为调查重点行业新污染物产生状况与评估水环境风险,采用基于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非靶向快速筛查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靶向精准定量法,对纺织印染行业废水中新污染物进行筛查识别,考察其在排放废水中的赋存特征,并采用风险商值法评估行业特征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6家纺织印染工业园区/企业共筛查出88种印染行业类和60种工业化学品类特征新污染物,其中1级置信度化合物6种,2级置信度化合物128种,3级置信度14种。基于非靶向筛查结果,选取关注度较高的全氟化合物、双酚A及烷基酚类和苯胺类化合物开展靶向精准定量,全氟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为19.8~68.1 ng/L,双酚A及烷基酚为31.5~532 ng/L,苯胺类为9~186 ng/L。废水中全氟辛烷磺酸、4-支链壬基酚、4-硝基苯胺和苯胺的浓度水平较高,其中4-支链壬基酚的浓度显著高于其它新污染物单体,最高为369 ng/L。基于风险商值,全氟化合物和苯胺类化合物处于低风险和无风险水平,而双酚A及烷基酚处于中、低风险,值得关注。研究结果可为纺织印染行业废水中新污染物的风险管控与精准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新污染物;非靶向筛查;靶向定量;纺织印染行业;环境风险评估   
      24
      |
      6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55938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易珍妮, 杨芳, 刘嘉伟, 王申能, 王耀文, 肖毅鹏, 孙慧
      2025, 44(8): 1577-1584. DOI: 10.12452/j.fxcsxb.250319206
      基于阳离子光子晶体水凝胶的PFOS特异性识别与现场可视化检测研究
      摘要: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种智能传感材料,实现了水体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特异性识别与可视化检测。通过将季铵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TAC)与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进行交联共聚,在聚苯乙烯(PS)光子晶体模板上构建出了具有强阳离子特性的光子晶体水凝胶(PCH)。该材料结合了光子晶体的结构显色特性与智能水凝胶的刺激响应特性,当PFOS与阳离子位点以及凝胶骨架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凝胶网络收缩,可通过肉眼可辨的显色响应(红→黄绿)以及布拉格衍射波长的偏移实现目标物的检测。与其他全氟羧酸类化合物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相比,该传感器对PFOS展现出优异的选择性识别能力,检出限为1.42 μmol/L。在实际水样检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可靠性(加标回收率92.5%~97.8%),并可重复使用。该传感器不仅实现了污染物捕获与光学信号自表达的双重功能,还具备直观可视、响应快速、低成本等优势,为环境水体中PFOS污染物的现场快速筛查与污染水体的实时监测提供了新型可视化传感平台。  
      关键词:光子晶体;水凝胶;全氟辛烷磺酸(PFOS);可视化检测   
      20
      |
      5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07528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何佳豪, 华凯, 高珂, 魏巍, 鲁理平
      2025, 44(8): 1585-1593. DOI: 10.12452/j.fxcsxb.25010506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室内空气和颗粒物中70 种液晶单体
      摘要:建立了一种高效分析室内空气和颗粒物中70种液晶单体(LCMs)的方法。对仪器参数、溶剂比例和超声时间进行优化后,样品经正己烷/二氯甲烷(1∶3,体积比)溶液超声提取30 min,使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实现了70种LCMs的快速、准确分析。70种LCMs在0.1~500 ng/mL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方法检出限为0.01~0.87 ng/mL,空气和颗粒物在10、25、50 ng/mL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分别为62.1%~147%和73.8%~12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55%~28%和0.15%~30%。在84份室内样本中,􀰑LCMs范围为未检出~354 pg/m³,反式,反式-4-(4-丙基双环己基-4-基)-3,4-二氟联苯(3bcHdFP)的检出率达100%,含量分别为7.99~234.38 pg/m³(空气)和23.26~164.58 pg/m³(颗粒物),表明室内普遍存在LCMs污染。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高,适用于室内空气和颗粒物中多种LCMs的同时定性定量分析,为室内LCMs赋存特征、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液晶单体;室内空气和颗粒物;广谱筛查   
      37
      |
      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56075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全氟丁基磺酸钾溶液标准物质研制与不确定度评定

      胡静蕾, 高燕, 李秀琴, 陈智, 张庆合
      2025, 44(8): 1594-1601. DOI: 10.12452/j.fxcsxb.24122536
      全氟丁基磺酸钾溶液标准物质研制与不确定度评定
      摘要:针对环境、食品等基质中新污染物检测计量溯源的需求,研制了甲醇中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溶液标准物质。通过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19F-核磁共振波谱对PFBS纯品原料进行定性分析。采用质量平衡法对PFBS纯品原料进行纯度定值,其中结构类似物杂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HPLC-CAD)进行测定,水分采用卡尔费休法进行测定,无机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挥发性溶剂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测定。质量平衡法测得PFBS原料纯度为99.57%。甲醇中PFBS溶液标准物质采用重量-容量法制备,质量浓度为50.5 μg/mL。对PFBS溶液标准物质进行均匀性检验、短期和长期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该溶液标准物质的均匀性、稳定性良好;对其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包括原料纯度定值、溶液配制过程、溶液均匀性和稳定性等主要不确定度分量,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1%,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2%(k=2)。该标准物质为国内首次获批的全氟化合物类国家有证标准物质,能够保证相关检测结果的溯源性、可比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全氟丁基磺酸钾;标准物质;质量平衡法;电雾式检测器;不确定度评定   
      15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55928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向宇, 李茂刚, 闫春华, 张天龙, 李华
      2025, 44(8): 1602-1611. DOI: 10.12452/j.fxcsxb.25011842
      近红外光谱结合LightGBM的含油污泥多环芳烃含量快速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该研究利用近红外(NIR)技术结合轻量级梯度提升(LightGBM)预测含油污泥中菲(Phe)和荧蒽(Flt)的含量。首先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然后对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互信息( MI)、鲸鱼优化算法(WOA)对光谱特征变量进行筛选,利用最优输入变量构建模型,最后将LightGBM与偏最小二乘(PLS)、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菲,基于Nor-SG-WOA-LightGBM建立的模型最佳,预测决定系数(R2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95 2和0.242 6 mg/g;对于荧蒽,基于SNV-SG-CARS-LightGBM建立的模型最佳,R2p和RMSEp分别为0.995 1和0.245 2 mg/g。该方法为含油污泥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轻量级梯度提升;含油污泥;多环芳烃   
      25
      |
      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99998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刘利, 葛嘉莉, 余诗雨, 侯翔宇, 谌熠熠, 杜碧柏, 曾力希
      2025, 44(8): 1612-1619. DOI: 10.12452/j.fxcsxb.25021180
      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土壤中40种硫化促进剂
      摘要:建立了一种基于超声提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土壤中8类共40种硫化促进剂(VAs)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提取溶剂(甲醇、乙腈、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或正己烷)和提取时间(10~35 min)的回收率,确定甲醇为最佳提取溶剂,提取时间为20 min。土壤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后,氮吹浓缩至1 mL,目标化合物通过XBridge BEH C18色谱柱分离,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40种VAs在0.01~2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为0.007 11~10.8 ng/g,方法定量下限为0.023 7~35.9 ng/g。在150、500 ng/g加标水平下,平均加标回收率为30.2%~14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n=3)。实际土壤样品中共检出36种VAs,总含量为10.7~361 ng/g,其中29种化合物为首次在土壤中报道。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土壤中40种VAs的测定,可为土壤中VAs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土壤;硫化促进剂;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   
      55
      |
      1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32018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关中地区渭河主要排污口常见抗生素监测与生态风险研究

      张秦铭, 姜显智, 张淳, 张莹, 吴卫东, 白璐, 孟令杰
      2025, 44(8): 1620-1630. DOI: 10.12452/j.fxcsxb.241126556
      关中地区渭河主要排污口常见抗生素监测与生态风险研究
      摘要:建立了检测污水中常见抗生素的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通过运用同位素内标法,实现了7类42种常见抗生素的自动化处理与定量检测,线性范围为1~500 ng/L,相关系数(r²)大于0.97。采用所建方法对渭河流域咸阳至西安段进行了深入调查。按照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不同时段,对24个关键排污口处的42种抗生素进行了监测与风险评估,发现该河段水体中普遍检出42种抗生素,各水期的总质量浓度为5 110.3~21 378.1 ng/L,其中,1月(枯水期)浓度最高,5月(平水期)次之,9月(丰水期)则最低。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磺胺甲唑不仅检出频次高,且浓度较高,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抗生素污染源。通过风险商值法评估发现,氧氟沙星、罗红霉素、磺胺甲唑在多个监测点达到高生态风险等级,需引起高度重视。该研究不仅为地表水及污水中抗生素的监测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高效率的检测技术,更为深入了解渭河流域关中段的抗生素污染现状,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渭河;关中地区;抗生素;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SPE/LC-MS/MS);时空分布;生态风险评估   
      27
      |
      6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56078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刘源, 卓兰, 伍倩仪, 宋嘉宜, 蒋友胜, 彭金铃, 林晓仕, 孙雯雯, 张建清
      2025, 44(8): 1631-1640. DOI: 10.12452/j.fxcsxb.250331250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体血清中52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摘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测定人体血清中52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方法。200 μL血清样本经3 mL 0.6%甲酸‒乙酸乙酯和正己烷混合溶液(体积比3∶2)进行3次液液萃取后,采用UHPLC‒MS/MS检测分析。52种PFASs在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5 5~0.999 8,方法检出限(LOD)为0.000 9~0.015 0 μg/L,定量下限(LOQ)为0.002 9~0.050 0 μg/L,加标回收率为75.1%~115%,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8.9%~10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15%,基质效应为85.0%~115%。使用该方法对180份人体血清进行检测,共检出48种化合物,其中PFHpA、PFOA、PFNA、PFDA、PFUdA、PFDoA、PFTrDA、PFTeDA、PFHxS、PFHpS、PFOS和6∶2 Cl-PFAES等12个单体化合物的检出率为100%。该方法操作简便,检出限低、精密度好、准确度高且重复性好,符合血清中PFASs检测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血清;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液液萃取   
      42
      |
      2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529703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基于适配体功能化ICPs/CDs比率荧光探针可视化检测孕酮

      冯瑞华, 李斯迪, 周思玮, 白研, 贺锦灿
      2025, 44(8): 1641-1650. DOI: 10.12452/j.fxcsxb.250331253
      基于适配体功能化ICPs/CDs比率荧光探针可视化检测孕酮
      摘要: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核酸适配体功能化无限配位聚合物(CDs-Tb/GMP@Apt ICPs)比率荧光探针,通过适配体特异性识别孕酮。该探针中ICPs提供检测信号,碳点(CDs)提供内标信号。当加入孕酮后,ICPs在489 nm和545 nm处的荧光猝灭,CDs在445 nm处的荧光稳定,通过ICPs与CDs的荧光比率变化检测孕酮,降低背景干扰。并基于此原理,构建了一种智能手机辅助的微型管内检测装置(Lab-in-a-tube),在15~300 nmol/L范围内,孕酮浓度的对数值与试纸片颜色的比值 B/(R+G+B) 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2 nmol/L。将该方法应用于地表水与生物样品中孕酮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7.3%~104%,相对标准偏差为1.2%~4.7%。该探针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借助智能手机辅助检测,操作简便,降低了对大型仪器的依赖,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为孕酮的现场检测及污染防控提供了新技术。  
      关键词:无限配位聚合物;可视化;碳点;适配体;孕酮   
      42
      |
      5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99979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邓钰雯, 杨倩玲, 高丽荣, 刘寅, 徐明, 赵斌, 郑明辉
      2025, 44(8): 1651-1658. DOI: 10.12452/j.fxcsxb.25011535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大气细颗粒物中15种有机紫外线吸收剂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测定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15种有机紫外线吸收剂的方法,并优化了样品提取、净化和仪器分析参数。将PM2.5样品加入60 mL正己烷/二氯甲烷(体积比5∶1),超声提取2次。经过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10 mL正己烷/二氯甲烷(体积比4∶1)进行淋洗,浓缩后采用GC-MS/MS进行检测。15种有机紫外线吸收剂在2~2 0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3 1~0.999 4。当取样量为530 m3,定容体积100 μL时,方法检出限为0.01~1 pg/m3。基质加标的方法回收率为72.5%~133%,提取内标相对于进样内标的回收率为53.0%~145%。采用该方法对北京的6个PM2.5样品进行测定,检出物以水杨酸-2-乙基己酯(EHS)、胡莫柳酯(HMS)和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EHMC)为主。该方法具有前处理操作简单、溶剂用量少、回收率好等优点,满足实际PM2.5中15种有机紫外线吸收剂的同时检测要求。  
      关键词: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固相萃取;PM2.5;有机紫外线吸收剂   
      35
      |
      5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55924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吴若彤, 李慧珍, 游静
      2025, 44(8): 1659-1667. DOI: 10.12452/j.fxcsxb.250314195
      珠三角大城市地表水中新烟碱杀虫剂及其转化产物的赋存特征及风险评估
      摘要:为探究水环境中新烟碱杀虫剂(NEOs)及其转化产物(TPs)的赋存、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该文分析了珠江广州段 40个水样中7种NEOs及6种TPs的质量浓度,并分别利用风险商和相对效力因子法评估其潜在水生态环境风险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珠江广州段水体中NEOs被广泛检出,水体中7种NEOs及6种TPs的总质量浓度为43.7~865 ng/L(平均值±标准差:(197±149) ng/L)。珠江广州段下游水体中NEOs及TPs的质量浓度高于上游,且主要是由于下游水体中吡虫啉脲(IMI-UR)的质量浓度升高导致,表明农业种植区附近水体中NEOs及TPs的检出浓度较高。吡虫啉(IMI)及其3种TPs是水相中最主要的组分,检出浓度占总浓度的71%。风险商的结果显示,珠江广州段水体中目标NEOs的水生态环境风险处于低到中等水平,亟需关注其长期暴露风险。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广州地表水中NEOs的暴露风险均较低。  
      关键词:水环境;新烟碱(NEOs);转化产物(TPs);分布特征;生态风险;健康风险   
      31
      |
      4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32790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实验技术与方法

    • 罐采样-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环境空气中卤代烃

      李光辉, 张展毅, 王好, 张春林, 蒋斌, 王伯光
      2025, 44(8): 1668-1675. DOI: 10.12452/j.fxcsxb.241027488
      罐采样-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环境空气中卤代烃
      摘要:为了准确分析环境空气中更多种类的卤代烃,基于苏玛罐加压采样,采用预浓缩仪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建立了环境空气中包含氢氟烃(HFCs)、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极短寿命卤代烃(VSLSs)、新污染物、有毒有害卤代烃等在内的45种卤代烃的测定方法。同时优化了预浓缩仪和GC-MS的分析条件,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和精准度。结果表明,45种目标物在0.10~2.50 nmol·mol-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不小于0.995 8,方法检出限为0.67~10.60 pmol·mol-1,定量下限为2.69~42.41 pmol·mol-1,空白加标回收率为85.1%~115%,相对标准偏差(RSD,n=7)为2.2%~9.9%。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共检出43种卤代烃。该方法简便快速、精准、灵敏、稳定,满足环境空气中卤代烃的测定需求。  
      关键词:卤代烃;消耗臭氧层物质;温室气体;新污染物;极短寿命卤代烃;气相色谱-质谱;环境空气   
      37
      |
      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32793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孙玉静, 程飞, 马雪, 李慧珍, 游静
      2025, 44(8): 1676-1682. DOI: 10.12452/j.fxcsxb.250314192
      结合化学分析和生物测试评估典型电子垃圾回收区水体沉积物的雌激素活性
      摘要:该研究在广东清远典型电子垃圾回收区周边采集水体沉积物样品,结合化学分析和细胞生物测试定量雌激素效应及潜在污染物。结果显示,沉积物表现出一定的雌激素受体活性,雌激素当量为0.25~0.56 ng/g dw,且多类与雌激素活性相关污染物被检出,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酯、三氯生、激素类、烷基酚类和双酚类化合物。雌酮和双酚A是主要贡献者,占沉积物雌激素活性总风险的3.75%~33.6%,其中电子垃圾回收活动是双酚类雌激素干扰物的主要来源。基于化学分析和生物测试技术联合应用,不仅实现了环境痕量类雌激素化合物的高灵敏度鉴别,还通过量化目标污染物对总雌激素活性的贡献率,揭示了环境介质中污染物可能的因果关联效应。该方法为精准识别具有不良生物影响的环境污染物及其风险溯源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关键词:电子垃圾;沉积物;雌激素活性;细胞生物测试   
      14
      |
      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18760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张成江, 秦悦, 李玉凰, 谭梦, 雷佳红, 蒋红, 蒋欣庆, 张艳飞, 张浪
      2025, 44(8): 1683-1690. DOI: 10.12452/j.fxcsxb.241113525
      基于共价有机骨架的在线微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检测酚类化合物
      摘要:该文建立了一种共价有机骨架(COF)在线微固相萃取(μ-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用检测酚类化合物的方法。以1,3,5-苯三甲酰肼(Bth)和1,3,5-三甲酰基间苯三酚(Tp)为有机单体,采用溶剂热法合成Bth-Tp COF材料,其结构和形貌表征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物化性能。将Bth-Tp作为微固相萃取吸附剂用于5种酚类的分离富集,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考察了影响萃取性能的主要因素;与4种商业化材料相比,其萃取效果显著优于商用材料。在最优实验条件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环境水样中5种酚类化合物进行检测。方法在0.50~200.00 µ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0),检出限(S/N≥3)为0.10~2.00 µg/L,饱和萃取容量为2.65~7.84 μg。在3个浓度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82.5%~12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0%~7.0%。与传统的酚类化合物富集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准确的显著优势。  
      关键词:共价有机骨架;在线微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酚类化合物;水样   
      43
      |
      4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32798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朱皓辰哲, 刘育形, 梁颖茵, 彭绮珊, 董犇, 钟怀宁, 胡长鹰
      2025, 44(8): 1691-1697. DOI: 10.12452/j.fxcsxb.24121616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10种分散性染料
      摘要:建立了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样品中10种分散性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粉碎后经乙醇超声提取20 min,重复3次,选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150 mm×2.1 mm,3.5 μm),以甲醇-5 mmol/L乙酸铵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0种分散性染料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不小于0.997 9,检出限(LOD)为0.1~0.5 μg/L,定量下限(LOQ)为0.5~1.0 μg/L。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3.0%~10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12%。该方法不存在明显的基质效应,具有灵敏度高、简单快捷、准确度高的特点,适用于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样品中10种分散性染料的实验室检测。  
      关键词:分散性染料;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20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55934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崔玉珂, 周敏, 李雪, 郑恒, 张帅锋, 赵友华, 王雨, 罗午月, 牛梦然, 李欣然, 曹治国, 蒋靖坤
      2025, 44(8): 1698-1703. DOI: 10.12452/j.fxcsxb.250326233
      新乡市居民区大气颗粒物中对苯二胺类抗氧化剂的特征分析及呼吸暴露评估
      摘要:该研究选择新乡市居民区为观测点,分别采集了2023年夏季和2024年春、秋、冬季共计71天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了8种对苯二胺类化合物(PPDs)和2种醌衍生物(PPD-Qs)的污染水平、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评估了呼吸暴露风险。PPDs和PPD-Qs在样品中检出率均高于50%,∑8PPDs中值浓度为120.60 pg/m3;∑2PPD-Qs中值浓度为21.98 pg/m3。PPDs和PPD-Qs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污染物总浓度在秋、冬季较高,夏、春季较低。同时,研究结果也揭示了受高温和臭氧(O3)的影响,夏季PPD-Q/PPD比值呈现全年最高,约为秋、冬季的40倍。此外,研究分别评估了新乡市居民中成人和儿童对PPDs和PPD-Qs的呼吸暴露风险。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大气颗粒物;对苯二胺类化合物;暴露水平   
      75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425653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乔亚丽, 肖国涛, 周双喜
      2025, 44(8): 1704-1711. DOI: 10.12452/j.fxcsxb.241204576
      掺杂Eu(Ⅲ)的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对四环素的吸附和检测研究
      摘要:采用溶剂热法以1,3,5-三(对甲酰基苯基)苯和2,5-二氨基-1,4-二羟基苯二盐酸盐为构筑单元,同时引入核苷酸5´-一磷酸腺苷钠盐(AMP)为功能化试剂,合成了一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AMP)。在此基础上利用COF-AMP中丰富的N、O原子与镧系金属铕的配位作用,将铕进一步稳定负载其上,制备得到掺杂Eu(Ⅲ)的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AMP-Eu)。利用SEM、XRD、XPS对COF-AMP-Eu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COF-AMP-Eu的四环素吸附和荧光检测性能。COF-AMP-Eu在pH 6.06、室温下对四环素的最大吸附量为35.51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以COF-AMP-Eu作为荧光探针,基于四环素对COF-AMP-Eu复合材料中Eu3+荧光的增强作用和COF-AMP-Eu材料对四环素的吸附预富集作用产生的信号放大效应,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选择性检测四环素的荧光分析方法,线性范围为0.01~4 µmol/L,检出限为2.0 nmol/L。  
      关键词:共价有机骨架;铕;四环素;吸附;检测   
      32
      |
      5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07519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 基于频次优选策略与IRIV-BOSS的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研究

      任顺, 丁浩, 洪子钰, 陆旻波
      2025, 44(8): 1712-1718. DOI: 10.12452/j.fxcsxb.240927418
      基于频次优选策略与IRIV-BOSS的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研究
      摘要:该文基于XRF光谱技术,通过采集87个配制土壤样品的 X 射线荧光光谱值,建立了多种土壤重金属(Cu、Zn、As、Pb、Cr)含量的定量检测模型。首先通过迭代信息保留算法(IRIV)进行变量筛选,其次结合频次优选策略下的引导软阈值算法(BOSS)得到各变量频次,选择频次达到30或35次以上的变量作为最终建模输入,建立偏最小二乘(PLS)模型。实验结果显示,经过频次优选策略的IRIV-BOSS算法能有效提升预测精度,Cu、Zn、As、Pb、Cr在测试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94 8、0.990 7、0.996 7、0.993 8、0.994 2,经优选后的特征波长个数分别为:69、53、60、51、67。基于频次优选策略的IRIV-BOSS算法能够在有效去除干扰变量的同时,保留关键信息,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为XRF技术在土壤重金属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X射线荧光光谱;土壤重金属;波长优选;迭代信息保留算法;引导软阈值算法   
      40
      |
      2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07512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08
    0